2009/11/30

友善環境的復耕支持,搭一條年輕人回家的路

八八水災之後,我們來到台東歷坵部落,一個漂亮而恬靜的村落。雖然因為金崙溪的聯外橋樑跟道路毀損,讓進去的路多了些波折,但幸好部落裡沒有太大損傷。

這裡也跟多數的部落一樣,老人家是主要的人口。還好,這幾年有些年輕人回來了。謝聖華原本在台中從事廣告設計,因為想要回家、想回來幫部落做些什麼,所以他回到部落擔任村幹事。杜傳道在北部學習服務多年,三年前回到台東傳教,父母一直在部落裡務農維生,種小米跟洛神花。

傳道回台東後,面對部落年輕人力外流的困境,一直在想如何讓年輕人有機會在部落裡安居,而不是因為在都市裡受了挫折才抑鬱地回來。

這樣的心情與對部落未來的期待,吸引我們來到部落,希望透過復耕支持計畫,跟部落一起搭一條讓年輕人有機會回家的路。



金崙溪破碎的河段 杜爸爸即將收成的洛神花田


第一次來到部落,聽說今年洛神花價錢比較好,去籽後一公斤的收價大約25元,猛一聽好像還不錯的價錢。第二趟來,剛好是洛神花採收的季節,志願當小工幫忙去籽,親身感受一朵放在手心中沒有重量感的花,究竟要「捅」多少才能換得25元。在這裡大家把去籽的過程說成「捅籽」,很有動作感,是用一根空心的鐵管,穿過花狀果實把籽捅出來。不過,進到捅籽之前還有一串前置作業。老人家透早要先到田裡砍下洛神花的枝條、接著把一朵朵花狀果實剪下來,然後才是去籽的工作,之後就是重複捅籽的動作直到晚上10點,好不容易才能完成二麻袋的去籽洛神花,收入1200元。
由於洛神花採收費工,只靠兩夫妻很難獨自完成,所以從種植的季節開始,大家就會有默契的把時間錯開,以便採收時可以相互換工。杜爸爸說:「時間不算好,下一輪輪到就是兩個星期後了,洛神花成熟是不等人的。」,反應了部落人力不足的現實。

閒聊過程中,我們也問了部落務農的收入如何。杜傳道以他的父母為例,二個老人家二公頃的耕地,種植南瓜、洛神花、小米,一年收入大約8萬元。這樣的收入大概是都市雙薪家庭一個月所得。

台灣很小,城鄉的差距卻這麼大,難怪年輕人選擇離鄉到城市去打拼,求發展。


杜爸爸正在示範如何捅籽,盤商只收購捅好籽的洛神花

一直以來台灣的農業生產極為仰賴化學肥料跟農藥,結果造成耕地表土流失跟環境生態的破壞,部落也因此逐漸忘了跟環境和平共處的耕作方式。這一次到部落,我們邀請一位有機農戶同行,看過當地環境之後,她突然問杜爸爸:「你覺得這裡的環境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以前的環境真的比較好,比較多小動物在田裡。」,杜爸爸回想了一下,說。

八八水災是氣候變異、極端氣候的警示,提醒人們跟環境和好、修補受傷土地已是刻不容緩。因此我們在構思復耕支持計畫之初,就把支持農友轉型放在核心。

部落的年輕人跟我們有一樣的想法。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聖華說希望讓部落逐漸變成不用藥的耕作方式,這樣對環境比較好;而且有機會讓部落農民的收入跟著提昇。部落的年輕人還說在這次的復耕中,他想邀請回部落養傷的年輕人跟老人家學種小米,透過耕種勞動的方式讓他們重新站起來。

我們被這樣的期許感動著,也承諾參與這個轉型過程,彼此共同學習。此外,更希望透過保證收購跟拓展多元產銷平台的方式,同時推廣都市消費者的預購行動,串連起城鄉之間的綠色幸福網絡,讓更多人有機會支持農友的努力,也讓農友跟消費者彼此守護健康、保護環境。

支持復耕的意義,不但可以支持農友逐步轉型環境友善的耕作,也有機會搭一條支持年輕人返鄉的路。現在可能性已被開啟,且讓我們相互打氣,努力前進。




支持農友轉型環境友善耕作,讓更多的生命與我們共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