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盈豪 (長榮大學社工系講師,至善八八重建專案社工督導)
編按:
本文藉由社工專業者的角度來思考重建工作。歡迎大家踴躍點閱~
本文原刊載於 TAHR(台灣人權促進會)報冬季號
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至善基金會的夥伴在第一時間投入災區,因為有九二一重建和長期跟部落一起工作的經驗,所以可以很快的找到工作位置和參與災後重建的工作。或許目前媒體的關注已退卻,但八八風災災後重建仍是問題百出,仍有上千撤離家園的人臨時安置在營區,從緊急救援到臨時安置再到社區生活及產業重建,整個重建過程可能至少要歷時五年以上,且受災地區大多是原住民部落,如何可以在重建過程尊重到原住民特殊的文化傳統,又可以符合在地的需求和步調呢?
筆者曾參與九二一部落重建的工作,後來的七二水災、四川震災也都以社工的角色參與救災和重建。從這次南部水災的救災過程回看過去的經驗,想呼籲跨文化的工作模式將是重建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而不是政治力量的操縱或是大量的資源挹注。四川512地震的重建,中國政府非常效率的在最短的時間興建板屋(組合屋)讓災民入住,中央在各地開始如火如荼有計畫的帶領各種硬體重建(家屋、學校、衛生院)、產業生計、社區生活等重建計畫的推動。不用太多居民參與,也沒有尊不尊重社區主體性的問題,政府長驅直入很有計畫且統合資源的把災後重建有效率的完成,台灣也要這樣搞嗎?我們九二一珍貴的社會力量與社區營造經驗呢?
這次莫拉克水災,除了地方與中央的政治角力外,過分強調效率與政績,讓這次的災後重建越來越隱晦和綁手綁腳,更抹煞了對於原住民文化特殊性的尊重。最糟的是天災後的人禍,政府不尊重部落意見的政策、各社福團體爭相對外募款瓜分資源、到各收容所濫發現金補助影響安置和重建工作的進程等等,很多自以為 專業的心理或社工人員蜂擁來到災區協助,不懂當地原住民的語言、不清楚當地的文化和習性、連跟部落一起討論事情的能力都沒有,這不是專不專業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跨文化工作模式的問題。外來工作者願不願意放下身段與當地族人一起生活,願不願意長期蹲點、願不願意花時間傾聽,願不願意運用當地人成為你的工作人員等等~~都是外來專業團體和政府在重建過程可以有跨文化反省和修正的地方。但是強調效率、重視績效、流於形式的重建規劃,扼殺的不只是民間的力量與創意,在地社群的主體性和文化的多元更難以開展。
現在正是從臨時安置要邁入生活重建的當下,從走過九二一的經驗我想提出以下三點反思與建言:
一、提倡「慢慢來,比較快」的社區工作理念:
政府和外來協力團體請花更多時間傾聽在地的聲音,尊重當地的文化和傳統,相關的決策和討論一定要有當地族人的參與,過程絕對會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但這時紮實精緻的走過每一步,三年後、五年後絕對比起專斷決策和中央集權的處置有更豐富和多元的重建成果,不急不躁進,慢慢來最後反而比較快。
二、社會工作者轉譯的角色與功能:
社會工作人員的參與非常重要,在部落和政府之間非常需要一個轉譯的角色,協助把部落的需要詳實傳達給外界連結資源與政府溝通,也把政府繁雜的重建政策和外界的協助方式用部落可以理解的方式和步調傳達給部落並陪著討論,社會大眾除了捐款捐物資給災民外,也要多多支持和鼓勵進入災區協力培力的社會工作者們。
三、部落重建的另類思考:
目前災後重建方向和價值,都是主流漢人社會在主導,根據大安溪的經驗在此提出一個另類思考,有沒有可能不用急著搶通道路、建設新部落、用外來的市場經濟邏輯不斷的引入外界的產業振興計畫,反而趁這個機會停下來好好找回部落的傳統文化和生活脈動;或許,沒有長驅直入的大馬路部落才能免於市場經濟的剝削,互助分享的部落經濟才有可能實現;或許沒有擋土牆、水泥駁坎和高農藥高肥料的農作物,部落的土地和自然環境才得以休養生息;或許,沒有漢人用來殖民統治的學校和鄉公所,部落才能更佳的自主和自治;外界自以為是的協助,急就章沒有部落思考的電腦設備、文創方案、行銷機制…,其實是部落的再一次災難。關鍵在於,能不能協力培力部落,讓部落來主導整個重建的步調和方向,而不是喧賓奪主和沒有多元文化思考的政治和漢人主導。不用急著修路、大興土木和規劃現代化心部落藍圖,反而這是個面對傳統找回部落脈動的契機。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各地的社會工作者前仆後繼投入災區令人佩服,但也看到了災區政治力的介入在救災工作上的角力與內耗,以及慈善團體挾持龐大資源粗暴主宰災後生活重建方向的荒誕畫面。我們深刻的反省慈悲的權力,也期許這次的重建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跨文化思考,大家堅持與承諾長期投入重建,並也願意秉持「慢慢來比較快」的理念長期深耕和培力。
不好意思,我是立報記者胡慕情,以上內容可否借我引用部分至專題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