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重建文章】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編按/強調自然農法、在地生產、組織培力的小農復耕計畫在歷坵部落展開,經由台大農村讀書會學生與農村陣線人士的引領觀察下,發現當地農友們對於小農復耕有著深切的期盼。從第一期培養的小米,到第二期栽種的洛神花,均見證了在地合作的踏實與和諧,也在這一場場的農事中,面對了農業轉型的思索,以及合作共識的再推動,小農復耕要培養的,是細水長流的信心。

(文/徐肇尉、圖/陳芬瑜-台灣農村陣線)

回到台北之後,我們開始討論在歷坵訪調的可能性,如果在歷坵進行訪調,參與小農復耕,或許我們可以親身經驗一場前所未見、另類的農村轉型過程,除了農業形式上的改變,未來在社會、文化上可能有不同層面的轉化。於是我們第三次到歷坵,與聖華討論訪調一事,並計畫了十天的訪調行程,想從短期在地駐點觀察,隨著歷坵部落的生息與脈動,跟著農友的農事勞動,希望能以貼近在地的方式認識歷坵,以及小農復耕中參與者之間的互動。

十天訪調過程中,我們觀察了小農復耕開會的過程,看著原本互不熟識的大家──長久生活在歷坵部落的農民們與來自都市的漢人──一從互動中尋求共識過程。農友們決定以小米作為小農復耕第一期的作物後,就開始整地,砍草,我們也就一起參與的小農復耕田間勞作,很多人終於第一次把汗水滴到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裡了。在這幾天中,我們也跟著農友到他們的田裡幫忙,學習,跟著杜爸爸杜媽媽一起砍草、種小米,與林媽媽一起摘樹豆、剝樹豆,也與老人家在農忙之後一起用餐……。

那次的訪調最後是依依不捨的結束了,我們也在訪調中,發現許多小農復耕計畫在實踐上有趣的環節,比如說復耕的實踐上,要怎麼面對當地長久習慣的經濟形式,要怎麼面對歷坵原有權力關係中,甚至是面對到參與小農復耕的農民要怎麼面對這樣的農業轉型,這些問題也成為我們後續想要更進一步來探索的。

〈圖/小農復耕發展規劃〉

之後的幾個月,每每到了小農復耕需要農忙時候,我們就會再回到歷坵部落學習與幫忙。小米播種的時節,我們用杜爸爸發明的播種機,一粒一粒將小米埋入田中。一個月後,我們又回到歷坵跟農友們一起拔小米草,感受到整日下來彎著腰,或跪或蹲埋頭拔小米草的緊迫感(怕拔壞,壓力很大!),老人家都笑說我們都壓力太大了不敢說說笑笑。雖然說十分勞累,但卻有種著實的踏實感。

六月初,是收小米的時候了,聽說杜爸爸費了好大的力氣在趕鳥,雖然當時正值期末的大家就無法參與,但是又在七月中的小米收穫祭回到歷坵,芬瑜與聖華等人準備在這天進行小農復耕豐收會。豐收會的準備時間裡,我們跟著老人家一起學習包avai(小米粽),幫忙盛裝釀好的小米酒。小米收穫祭是歷坵部落重要的日子,部落裡舉行許多重要的儀式,在這個同樂的時候,聖華跟芬瑜還被我們的學生安排上台表演,結果我們匆忙的準備幾首歌來表演外,也透過這個機會,讓部落的其他居民知道現在部落裡面有一群嘗試用自然農法耕作的農民。


〈圖/歷坵小農復耕轉型新嘗試〉

部落的小米豐收祭結束後,接著進行自己小農復耕豐收會,桌上擺滿我們自己做的小米酒和散裝小米等小農復耕的成果,小農復耕的嘗試已經達成階段性的成功了。這個嘗試一開始,大家就一直頂著不知道有沒有收成的壓力,對復耕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而在達成目標的背後,更實在的是芬瑜、右檸、聖華與參與小農復耕老人家們持續互動與陪伴產生的互信與默契,在這一年來,在歷坵一次又一次的會議與互動,協調彼此的意見,共同討論復耕作物的選擇,生產的規模,耕作的方式,支持經費的使用,產品的形式與包裝,強調一切以在地的思維作最主要考量下,一步一步地形成共識。

這似乎與去各種忽視在地脈絡的工程建設與扶助計畫不同,小農復耕支持計畫中,透過與在地建立深厚的互動關係,讓地方的意見受到尊重,計畫也從農友的意見做各種安排,此外芬瑜與右檸在計畫中長期的陪伴在地的農友,而產生深厚的信任關係與彼此的默契,從對過去的反省,修正歷坵小農復耕的實踐之路,讓小農復耕雖然規模不如其它八八水災後各個重建計畫來得轟轟烈烈,但是它所得到支持與認同更讓這個行動能順利地進行。

〈圖/學生參與田間農事的實作〉

生長在離鄉離農世代的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也許是從未知道過)台灣這片土地是如何滋養我們成長,更會不知道台灣農村在社會變遷下面臨什麼樣困境,我們不敢說我們已經展開了什麼行動,不過我們還是認為「理解是行動的前提」,總要先對我們關心的議題進一步地了解,於是我們進到歷坵實地的觀察,未來也會持續地觀察與認識台灣其它的農村。在歷坵我們看到在地農民的踏實,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以及小農復耕的行動中的社會實踐者如芬瑜、右檸,是怎麼陪伴在地的農民,共同協調,編織出小農復耕這種重視地方主體性的經濟扶助。

第一期的小米收成後,我們又回到歷坵,除了持續進行農村訪調,跟著老人家做一些農事。小農復耕的農地上第二期的洛神花長很健康,對於小農復耕這個新的嘗試,相信參與小農復耕的每個人會越來越有信心。

〈圖/找回傳統農法的堅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