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小建議】閱讀作伙時,螢幕解析度至少1024*768,才能看到完整的頁面唷~

2011/05/24

【重建觀點】霧台觀光:哪一個計劃是連續性的?!

轉錄自:http://www.88news.org/?p=11604

霧台觀光:哪一個計劃是連續性的?!

前言:
霧台鄉部落族人表示,風災遷居之後除了家中生活要隨著慢慢進入正常軌道之外,也要繼續思考部落觀光的延續價值與目標。

霧台鄉的石板民宿在公部門對外宣傳的廣告活動之下,在10幾年前成為霧台鄉所主力推動的觀光明星產業之一。但在10多年之後,能夠再持續經營的民宿業者的族人卻已經所剩無幾
主要連外道路台24線路況的不穩定,更波及到部落原本持續發展的觀光產業-石板屋民宿。風災後部落族人如何轉變態度,正視環境改變所帶來的觀光轉變衝擊,以下是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588

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汛期尚未正式來臨,但昨日(12日)一場僅40公釐的降雨,已讓桃源鄉勤和村東庄橋旁路基坍塌,居民被迫改型尚未完工的削山便道,十分驚險。

眼看汛期將至,桃源區堰塞湖尚未建立完善預警機制,替代道路「削山便道」持續趕工,尚未能保證汛期前可完工,完工後又能否在降雨中維持暢通仍是問號。聯外交通一旦中斷,最直接的影響,即是災難當下的撤離與救援問題。

同時,高雄市重建會也表示,市府的防災指揮中心,難以掌握災難現場的變化,因此只能把疏散撤離的應變指揮,授權各地區公所處理。然而,桃源區公所在4月15日剛完成的防災演習,也遭居民指為「只是在消耗預算」,認為徒具框架,卻無法在災難當下發揮作用。

公部門的防災備災,未能及時到位,居民說:「反正我們都是自己救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加突顯建置社區防災自救模式的重要性。八八災後第二年汛期考驗,部落的防災備災是否更臻完善?如何發揮功效呢?

【重建觀點】中繼帳篷:社會關係重建再造的一個平台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490

中繼帳篷:社會關係重建再造的一個平台

八八災後政府主導的安置措施,幾乎都造成原住民與部落分離的狀況,並且延伸到後續的永久屋興建,也都反應出政府與災民對「安置」、「部落」與「重建」三者的認知差異。

但是台東大鳥部落則走出不一樣的安置模式。台東縣大鳥部落組織工作者蘇雅婷表示,大鳥部落用帳篷「自我安置」,是一個特殊的中繼安置。在重建領域中,它是一個完全沒有離開傳統領域,也沒有離開它的生計跟它的所有社會關係的一個重建。

蘇雅婷表示,當她在災後回到台東協助救災時,「原住民」與「原鄉」的關係,「蓋房子」與「重建」之間的關係,是工作中特別重要的思考。究竟大鳥部落「帳篷自救」的價值在中繼安置時,發揮哪些外人所看不見的功能?以下是蘇雅婷分享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拉勞蘭青年會交接:從自己的身上去做,就會找到立足點。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07

拉勞蘭青年會交接:從自己的身上去做,就會找到立足點。


前言:
「雖然不知道什麼樣的原因,到現在部落的中輟生還是很多。但是我可以將我生命過程中的歷練,經驗分享給大家轉換在他們身上。」新任拉勞蘭部落青年會會長呂約翰說出在青年會所訓練過程的感觸。

4月16日邁入第13年的青年會所,從部落青年自己開始,到帶動部落一起做的過程,今年已經是第5屆的青年會長交接。風災後,來自外界的支援與組織進入到部落,部落在地組織面對不同的支援所面對衝突很多是外來者很難理解的環節,但災後過去,這種無奈的衝突卻又轉變成部落自己承擔。

面對不斷這樣與外界的衝突,部落在地組織如何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來延續部落的文化,以下是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觀點】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80

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前言:
風災過後,原住民族部落所有的生活面向都在重建,其中文化產業在「高經濟效益」的推波助瀾中,是否能重新帶動部落產業的復甦?

以台東小米栽培為例,當部落裡種植小米的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如何透過部落產業推銷其文化價值,而推銷出去的產業價值是否也都平衡部落族人經濟收入的效益?在族人表示「產業不等於經濟」的實際操作經驗下,部落的產業現階段面臨什麼樣的發展困境?以下是台東地區小米產業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19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


按按:由財團法人至善基金會於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舉辦座談會,當天也邀請到已入住永久屋之好茶村族人,分享對於中繼與安置的想法,以下是相關系列報導。

前言:
好茶村代表李金龍表示,雖然好茶村已經入住「永久屋」,但是「中繼屋」這個部份很值得再去探討,有沒有它存在的一個可行性與必要性。他表示,好茶部落在0813(聖帕颱風)的時候很多單位的幫忙,但公部門在處裡很多的事情的時候,還是有不足跟漏掉的地方。

對於中繼屋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他表示,入住隘寮營區三年之久,畢竟整個的配套措施包括到整個鄰近養豬場排放物味道的一個狀況,也遇到大家很難去適應的問題。他說,「我們算是『實驗品』,然後很匆促的做一個安置。」

遷居至「永久屋」的災民對於「安置」生活環境的恐懼,迫使災民不得不簽下政府所給的條約,附帶條件換取「永久屋」。「中繼屋」的存在性與必要性,對於已遷居至禮納里部落好茶村族人,有什麼樣的想法?以下是好茶村李金龍分享之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複合式災演」屏東登場 林邊社區防災獲好評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93

「複合式災演」屏東登場 林邊社區防災獲好評

日本東北大地震引發海嘯、核災等複合式災難,造成大量人員死傷及無家可歸。屏東縣萬安34號演習在林邊鄉崎峰村,首次針對水災、震災、海嘯及核災等複合型災害進行防救演練,馬英九總統親往現場視察,對於屏東縣政府使用UAV無人飛機視察海嘯災情留下深可印象,並強調「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重要性。

【重建現場】縣市合併大不同?六龜區民感慨多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341

縣市合併大不同?六龜區民感慨多

2010年的五都選舉,讓莫拉克重建區由高雄縣升格為高雄市,進入了縣市合併後重建工作期。雖然早在縣市合併之前,便有論者憂心將造成地方自治權力不足、草根政治力量遭到削弱等等問題,但事經一年,原屬高雄縣的各莫拉克重建區才開始確切體會到縣市合併之後種種行政措施的不同。

以六龜區為例,工程進度緩慢卻不知找誰負責、防汛工作申請計畫困難等等抱怨瀰漫在基層工作者之間,即便是甲仙區的重災區小林村也遇上小林國小重建進度趨緩的問題。縣市合併一年來的生活,於高雄市區沒有太大差別,對鄉村地區的箇中滋味如何?

【重建觀點】林邊推鐵馬遊程 看見災區兩難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361

林邊推鐵馬遊程 看見災區兩難

目前已辦理過兩個梯次,仍在試辦階段,未來將針對鄉內不同區域規畫不同主題的行程,可望可以常態性舉辦。林仔邊自然文史工作室表示,目的不在於觀光人數的多寡,而是希望促進人們去思考一些問題。

【重建現場】雨季來了 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雨季來了 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那瑪夏區在上周五下了第一場春雨,持續一個下午的雨勢,山區並未傳出災情,但第一場春雨卻對今年初甫通車的那瑪夏台21線便道造成影響,周五晚間路面已出現顛簸,靠近河床的外側車道明顯與內側車道不同高度,山上山下開始互相「交換」路況消息,「路變爛了」、「過小林之後有一點badu(布農語石頭之意)」、「路好不好走啊?」幾乎成了居民們見面的「問候語」。

【重建現場】災後疏濬困境難解,土石淤積恐再釀災

災後疏濬困境難解,土石淤積恐再釀災

連日降雨,雖稍解南部乾旱,但莫拉克重建區民眾仍然十分擔憂,荖濃溪上游疏濬工程進度緩慢,居民擔心大雨又會衝破堤防、淹過河床,將一年半以來的重建工作盡數歸零。
上游淤積未清,專家警告:危險
位於荖濃溪沿岸的新開部落,曾在莫拉克風災中飽受土石流與河川氾濫之苦,格外關心荖濃溪上游疏濬工作的進度,但結果卻令人失望。新開部落重建協會理事長潘星貝表示:「我們現在土石累積仍然有20公尺高,幾乎都沒什麼改變。我上次跟重建會陳振川副執行長說,以前從寶來二號橋跳下去,不死也去半條命,現在從寶來二號橋往下跳喔,頂多斷一條腿啦!淤積這麼嚴重,是幸好去年雨量不多,要是今年來一個颱風,不用太大,莫拉克的一半就好,我看還是一樣完蛋。」

【重建消息】茶飲人情,細膩重建:六龜新發製茶體驗營

茶飲人情,細膩重建:六龜新發製茶體驗營

2011年五月中旬,荖濃溪沿岸已經下起帶著夏日氣息的午後暴雨,乍起旋歇。高雄市六龜區新發社區熱鬧舉辦了「茶覺新發-手工製茶體驗營」,利用新發社區在地產茶、烘茶、製茶的傳統產業優勢,舉辦兩天一夜的營隊。

我是採茶工:新發社區以茶起家
走入新發社區,省道兩旁佈滿了製茶所與茶葉店,令旅人印象深刻。新發社區因位於山區、土壤排水佳,自民國70年代起便從南投鹿谷引進茶樹種植,至民國86年發展至巔峰,後因地力衰退、茶味漸澀,茶農無力以技術解決此一困局而逐漸沒落。但在新發茶葉的黃金時期所留下的製茶烘焙知識與採茶工的技藝卻從此留存下來,深深烙印在新發人的生命中。


【重建觀點】災後另一個人為災難:訪視者與被訪視者「天地之差」的觀念!

災後另一個人為災難:

      訪視者與被訪視者「天地之差」的觀念!

前言:
屏東災區的心靈重建部分在上個月已開始著手進行部落的訪視工作。負責專案工作人員的霧台鄉魯凱族人杜惠蘭表示:「風災之後衝擊最大的是老人家,這群老人家從沒有生命到有生命都住在那邊,到八八風災發生之前,所有的生命記憶都是從部落開始。」可是部落的年青人,或是中生代的族人都是在都市中成長的。幾乎在整個人生奮鬥期結束後,回到部落也都將進60歲左右。所以,其實在風災過程受到最大的傷害是老人家。

杜惠蘭表示,「部落族人在風災遷徙的過程,已經夠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又接收了許多不正確的傳聞或是危言聳聽的對話,部落的老人家怎麼承受的了這樣壓迫的遷居過程?」訪視者與被訪視者「天地之差」的觀念無形中演變成影響災區族人進入穩定生活的另一個人為災難!

【重建現場】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下)


轉錄自:http://www.88news.org/?p=11812

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下)

午餐前,祭司李萬安在舊部落的高點,石板桌椅上進行餐前的祭儀,他將事前準備好的酒杯、石頭、豬肉等在石板桌上擺好,接著祭拜祖靈,他特別提到日本 福島核災、人為帶來的巨變,希望祖靈能夠原諒現代人對自然資源貪婪掠奪的行徑。祭司告訴祖靈,最近災難頻傳,希望祖靈能夠保佑部落,也能保佑日本的災民。
image010 
祭司李萬安專注地準備儀式用品,背後是美麗的山群。(攝影/林巧璉)

【重建現場】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上)


轉錄自:http://www.88news.org/?p=11809


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上)



雖因連續颱風侵襲,屏東縣來義部落族人被迫離家安置,但今年三月底,來義居民再次踏上回舊部落的腳步。但這一次,除了來義村辦公室、來義社區發展協會、來義部落發展協會外,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更邀請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曾昭雄以及生態專家參與此次的探勘活動。希望藉由專業者的探查、評估,進一步改善步道的登山環境、並找出來義古道吸引人的美麗之處。
image001
由舊部落古道往下望,清楚可見被去年凡那比颱風侵襲的河床與東部落。(攝影/林巧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