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小建議】閱讀作伙時,螢幕解析度至少1024*768,才能看到完整的頁面唷~

2011/11/24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5)我們甚至失去了營區:可以不住永久屋嗎?

文/何欣潔 on 十一月 23, 2011


2009年11月,在劃定特定區域與缺乏中繼安置的爭議持續無解的情形下,縣府逐漸釋放出「將終止營區安置」的消息,規定居民必須於特定期限前返鄉。

政府終止營區安置的做法乍看之下與永久屋無關,但若與莫拉克災後並未提供中繼安置的政策方向互相比對,便可以得出一個結果:災後的第一個冬天,重災 區居民若仍因為道路復原狀況不佳而無法回鄉重建,則連安身的簡陋營區都將被收活;若居民本身無力在外租屋、依親,唯一的選擇就是「住進永久屋」。


災後三個月,開始要求居民打包離營
根據莫拉克獨立新聞網11月19日「留在山上是災民,住在營區是難民」報導,早在11月13日,營區便曾傳出民權、民生村必須於11月30日打包回鄉;11月16日晚間,由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於營區舉辦「返鄉說明會」,要求居民於11月底返鄉。

兩村居民當場反映水電、道路、醫療等等機能均尚未修復完成,要在11月底前回鄉「根本不可能」。出席的高雄縣社會處長吳麗雪則回應,考慮到種種因素,政府可以將期限延至12月7日,若有特殊需求,例如孩子因學校關閉而移到平地求學者,「租金與生活賑助會發放到一月。」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4)不劃定特定區域,影響永久屋?

文/何欣潔 on 十一月 17, 2011


在莫拉克災後不斷被提及的「強制遷村」構想,於災後半年的過程中,漸漸形成具體的法律與政策。落實在法律的話語當中,「強制遷村」成了「劃定特定區域」,並成為申請永久屋的條件之一。

實為強制遷村政策的「劃定特定區域」在公布之初即引起災區民眾的強烈反彈,施行辦法不斷修正。2009年11月18日,台東富山部落成為第一個劃定 特定區域的部落;但直到12月24日,高雄縣政府原民處處長谷縱仍在第8次的縣府重建會議上表示:「劃定特定區域說明的說帖一直在草擬中,未有定案,建議 中央快點定案,讓白紙黑字載明居民們遷村或留在原居地的權利義務。」權利義務狀態未定,卻已有部落被劃定特定區域,引發各地居民的困惑。


不同尺度的遷村計畫:重建綱要?徒惹居民擔憂
若將「劃定特定區域」放在不同尺度下來審視,最上位、規模最大的計畫應為10月9日頒布的「區域重建綱要計畫」,以「鄉鎮」為單位劃定「禁止開發」 區域;11月18、19日被劃定的特定區域如台東富山、嘉蘭部落則是以「部落」為單位劃定特定區域;到了後期被劃定的特定區域,通常以「鄰」甚至「戶」為 單位進行劃定,如高雄六龜新開部落以「23-27鄰」為特定區域,與之相鄰的聚落可能並未被劃定,屬於可合法居住的範圍。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3)沒有中繼安置,只有永久屋

文/何欣潔 on 十一月 14, 2011


莫拉克風災發生的一個月內,在「國土復育、遷村避災」的呼聲當中,立法院於8月28日通過了「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當中的第二十條第二項以下,規定了「強制(災民)遷居」的法令依據,「沒有中繼安置,只有永久屋」的政策效應在災區持續發酵…(本文為災後永久屋政策回顧系列文章之3 閱讀其他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顛沛流離的營區生活:不安、家暴、冗長的會議
在中央「遷村—永久屋」政策方向拍版之際,散居各地的災民卻仍住在軍營當中,無暇思考「究竟要不要選擇永久屋?」的問題。在莫拉克獨立新聞網10月5日的留言版上,一位災區民眾qqxm這樣描述「災後50天的生活」:

50天內搬了幾次家…家在學校大禮堂 運動場 教會 廟 軍營…房子沒了…連本來的土地是不是自己能用都不知道…吃在大食堂或 便當…也都吃下去了…現有的帳蓬 組合屋 中繼屋 都有災民自己參予搭建…開的討論會 再冗長 再沒有結果 都很忠實的一一出席…很少數氣得離席…天天辛苦的送兒女上學…出入營地很多都要報備登記…家裏有人離世的要填一大堆文件…就醫的路比候診還長…搞了半天才 發現不合乎災民條件要自掏腰包…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2)遷村、「安全評估」與國土復育

文/何欣潔 on 十一月 12, 2011


在莫拉克風災後短短一個月內便拍板定案的「永久屋-遷村」政策,很快地在當年的九月便受到了諸多考驗。系列第一篇文章主要回顧的,是災後兩年居民們 仍掛在嘴上的「永久屋政策太快」究竟「快」在何方,並點出當年永久屋政策執行之初,最使災民感到疑慮的,並不是看來美侖美奐的永久屋本體,而是搭配永久屋 政策共同執行的「遷村政策」。

本文將從災後一個月的重建條例立法歷程與大眾輿論重新爬梳「遷村」政策的形成,與居民對此的反應。

相對於八月底才正式成為行政院既定政策的「永久屋」,希望災民遷出原鄉的聲音,在莫拉克風災之後一直都不曾間斷。

  ( 圖/ 康椒媛。20091020勤和村重建會議,大家為了遷村與否沒有共識。 )

災後兩年之永久屋政策回顧(1)決策之初

文/何欣潔 on 十一月 8, 2011 
 
系列前言:

2011年11月,兩年前因莫拉克颱風而受災的居民已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重建路途,開始慢慢地恢復日常生活,許多重建工作也逐漸邁向新的階段,與災難 剛發生時的狀況大相逕庭。時間讓痛失家園的傷痕過去,卻也常常造成集體的失憶,讓重建工作中的種種寶貴經驗被社會大眾所遺忘。為了抗拒這種遺忘,讓莫拉克 風災中的官方政策與民間工作經驗得以被保存,已經有許多單位與個人以專書、口述歷史、紀錄片、學術論文等方式為紀錄災區重建的歷史,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自然 也不例外。

我們預計於明年出版一本關於「災後重建─永久屋政策與遷村重建」的專書,盡我們所能,將兩年來關於永久屋政策所達成的成果、引發的效應與豐富的討論 囊括在內。然而重建工作繁複萬端,絕非一人或一個小團隊就能獨力完成這本書。從今天開始刊載的<永久屋政策回顧>系列報導,將會把書中的草稿 分門別類、逐週刊出,期待各位在莫拉克風災中曾經努力過的在地居民、NGO、社區/部落工作者與政府部門成員能夠以留言或寄信到編輯信箱的方式,對我們的 草稿進行指正與建議。

大家的指正與建議,有助於我們釐清、撿拾災後發生的諸多細節,將讓這本專書的內容更完整,也為台灣災後重建歷史上無前例可考的永久屋政策留下更趨近真實的紀錄。

2011/11/08

台灣南部無好茶?專訪新發茶師劉文華

本文摘要:「炒茶不是看經歷,是要看實力。有實力、懂得怎麼講解、以茶會友,才能重新讓六龜茶業起飛。」身為民國78年台灣省總決賽冠軍的劉文華茶師,要以半世紀所學專業,帶領新發茶業在莫拉克災後重新出發。 ( 圖/ 何欣潔。茶師表示,以台灣人愛茶的傳統,一定可以讓六龜走出一片天。 )

文/何欣潔 on 六月 14, 2011

為了在莫拉克災後對「在地產業重建」工作進行嘗試與實驗,六龜新發在今年5月時舉辦了手工製茶體驗營,期望以新發本地產茶、炒茶的技術重新出發,找回新發、新開與不老溫泉區的社區特色與活力。

兩天一夜的營隊中,曾經帶動新發茶業的關鍵人物,「華興製茶廠」劉文華茶師扮演了東道主的角色,在炎熱的亞熱帶地區為大家示範了一場溫煦而細膩的茶道饗宴。劉文華本人的生命經歷不但見證了台灣南部茶業的發展軌跡,也展現了老一輩專業茶農的風範。

高士部落「鑫工坊」,以金工打造未來


本文摘要:高士部落在莫拉克災後,便開始發展金工技藝,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發展金工藝品的部落,有別於其他部落的傳統珠飾或布織品,鑫工坊的產品由金屬打造,特色獨具,為一另類的災後重建產業。 ( 圖/ 章雅喬。以銅片打造的山豬。 )

 文/章雅喬 on 八月 27, 2011

高士部落在莫拉克災後,便開始發展金工技藝,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發展金工藝品的部落,有別於其他部落的傳統珠飾或布織品,鑫工坊的產品由金屬打造,特色獨具,為一另類的災後重建產業。

不只是一棟環保的房子-民權國小即將落成


本文摘要:莫拉克災後810天,民權國小即將在本月19日舉行落成典禮,也將是高雄地區第一所重建完成的學校。這所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援建的小學,由郭英釗建築師負責規劃設計,將綠建築與當地特色融入在建築物中,也兼具避難功能。 ( 圖/ 碳生活部落格。民權國小校舍內部,右側即為教室 ) 


文/劉瑋婷 on 十一月 4, 2011 


莫拉克災後810天,自去年開始動工重建的民權國小即將在本月19日舉行落成典禮,也將是高雄地區第一所重建完成的學校。這所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援建的小學,由郭英釗建築師負責規劃設計,將綠建築與當地特色融入在建築物中,同時,學校也兼具避難的功能。


負責這項專案的楊雅雲表示:「我們並不是只是給一間環保的房子,因為環保其實是要靠以後大家在裡面實踐,房子蓋完不是一個實踐的結束,而是一個開始。」 

2011/11/02

【重建觀察】憑空消失的「遷村承諾」:好茶遷村案,淹沒在八八重建條例裡!


本文摘要:在莫拉克颱風尚未發生,而好茶村魯凱族人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遷村的初步夢想。不幸的在一夜之間,族人的遷村計畫,一起淹沒在八八重建條例中。回顧這段歷史,仍然讓好茶族人難以釋懷。 ( 圖/ 柯亞璇。八八風災後,部落尾端最明顯的橘色建築物,好茶教會地標,如今只剩半截。 )

文/柯亞璇 on 十一月 2, 2011

前言:

很少人知道在八八風災中慘遭「滅村」的好茶部落,在96年的8月13日就已經淹過一次了。更少人知道,好茶村族人靠自己的力量,到中央申請遷村案通過後,「白紙黑字通過的遷村案」也跟著淹沒在八八風災的重建條裡,對好茶村的魯凱族人來說,這是一個比風災更可怕的人為「災難」。

另外,因延宕遷村,好茶部落的整體文化資產,也全都淹沒在土石流中,更是部落永遠的痛。回顧這段歷史,仍然讓好茶族人難以釋懷。

好茶村在96年發生淹村災難後如何靠自己的力量申請遷村案通過,而當莫拉克風災入侵時,好茶遷村案又是如何淹沒在八八重建條例中?以下是記者採訪曾經擔任好茶村遷建委員會會長陳再輝所做的整理報導。


【重建故事】我想成為照亮社區的小小螢火蟲─被莫拉克改變的人生


本文摘要:我無法說,我到底能為村子留下些什麼?但我會全力以赴,想辦法把社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來,現在有很多外界的輔導單位與政府單位很重視社區,我願化作一隻小小的螢火蟲,引導資源,點亮村子。 ( 圖/ 吳光炎,中坐者為作者 )

文/吳光炎(新發社區營造員)

編按:本文為高雄市六龜新發社區營造員─吳光炎先生寄來的稿件,描述從莫拉克災前至今人生的變化,十分動人,非常感謝吳大哥的分享。


莫拉克災前,認真的工作經營生活

我想從八八風災前寫好了,風災前的我,每天除了工作再工作,沒有帶手機也不會用電腦,放牛班出身的,考試很少及格的。夫妻倆作早餐店生意的,我每天早上4點起床5點開門做生意,11點店休息,下午1點半還去跟人家作雜工,夫妻兩努力工作賺錢,先在九如鄉買了一塊地,過沒幾年又在村子的山腳下買了一間二手屋,地坪200多坪,房子約30多坪,一廳一衛一廚房,兩房一樓中樓,總價一佰零五萬。

【重建觀察】莫拉克災後兩年,永久屋問題待解


本文摘要:大愛園區管委會主委王明耀坦言,賴金龍只是第一個公開放棄永久屋的案例,但永久屋的入住率一直不盡理想,空屋率頗高。「有些人的庭園一直都很荒蕪,或者說左鄰右舍從來沒看過房屋主人回來定居過,這種狀況非常多。」 ( 圖/ 何欣潔。大愛村一景。災後兩年,有人習慣了山下生活,有人決定放棄。 )


文/何欣潔 on 十月 31, 2011

在2009年震驚台灣的莫拉克風災中,政府一改921震災中的「中繼屋」政策,以「永久屋」為主要構想,著手進行災後的安置災民與援建工作。在救災的混亂與緊湊的氣氛中,無前例可考的永久屋政策引起了許多不同的意見與爭論,至今未歇。

2011年10月,在杉林大愛園區獲核配永久屋的桃源區寶山里居民賴金龍接受莫拉克新聞網專訪時,公開而正式地宣稱將「放棄永久屋」,回到原鄉居住,並已將原屋清空、預備交還鑰匙,顯然放棄心意已決。於杉林大愛園區中,究竟還有多少像賴金龍一樣的居民?他們為何選擇放棄永久屋?被他們放棄的永久屋,又該如何利用,才不致使各界的善款淪為閒置空屋?

2011/05/24

【重建觀點】霧台觀光:哪一個計劃是連續性的?!

轉錄自:http://www.88news.org/?p=11604

霧台觀光:哪一個計劃是連續性的?!

前言:
霧台鄉部落族人表示,風災遷居之後除了家中生活要隨著慢慢進入正常軌道之外,也要繼續思考部落觀光的延續價值與目標。

霧台鄉的石板民宿在公部門對外宣傳的廣告活動之下,在10幾年前成為霧台鄉所主力推動的觀光明星產業之一。但在10多年之後,能夠再持續經營的民宿業者的族人卻已經所剩無幾
主要連外道路台24線路況的不穩定,更波及到部落原本持續發展的觀光產業-石板屋民宿。風災後部落族人如何轉變態度,正視環境改變所帶來的觀光轉變衝擊,以下是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588

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汛期尚未正式來臨,但昨日(12日)一場僅40公釐的降雨,已讓桃源鄉勤和村東庄橋旁路基坍塌,居民被迫改型尚未完工的削山便道,十分驚險。

眼看汛期將至,桃源區堰塞湖尚未建立完善預警機制,替代道路「削山便道」持續趕工,尚未能保證汛期前可完工,完工後又能否在降雨中維持暢通仍是問號。聯外交通一旦中斷,最直接的影響,即是災難當下的撤離與救援問題。

同時,高雄市重建會也表示,市府的防災指揮中心,難以掌握災難現場的變化,因此只能把疏散撤離的應變指揮,授權各地區公所處理。然而,桃源區公所在4月15日剛完成的防災演習,也遭居民指為「只是在消耗預算」,認為徒具框架,卻無法在災難當下發揮作用。

公部門的防災備災,未能及時到位,居民說:「反正我們都是自己救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加突顯建置社區防災自救模式的重要性。八八災後第二年汛期考驗,部落的防災備災是否更臻完善?如何發揮功效呢?

【重建觀點】中繼帳篷:社會關係重建再造的一個平台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490

中繼帳篷:社會關係重建再造的一個平台

八八災後政府主導的安置措施,幾乎都造成原住民與部落分離的狀況,並且延伸到後續的永久屋興建,也都反應出政府與災民對「安置」、「部落」與「重建」三者的認知差異。

但是台東大鳥部落則走出不一樣的安置模式。台東縣大鳥部落組織工作者蘇雅婷表示,大鳥部落用帳篷「自我安置」,是一個特殊的中繼安置。在重建領域中,它是一個完全沒有離開傳統領域,也沒有離開它的生計跟它的所有社會關係的一個重建。

蘇雅婷表示,當她在災後回到台東協助救災時,「原住民」與「原鄉」的關係,「蓋房子」與「重建」之間的關係,是工作中特別重要的思考。究竟大鳥部落「帳篷自救」的價值在中繼安置時,發揮哪些外人所看不見的功能?以下是蘇雅婷分享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拉勞蘭青年會交接:從自己的身上去做,就會找到立足點。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07

拉勞蘭青年會交接:從自己的身上去做,就會找到立足點。


前言:
「雖然不知道什麼樣的原因,到現在部落的中輟生還是很多。但是我可以將我生命過程中的歷練,經驗分享給大家轉換在他們身上。」新任拉勞蘭部落青年會會長呂約翰說出在青年會所訓練過程的感觸。

4月16日邁入第13年的青年會所,從部落青年自己開始,到帶動部落一起做的過程,今年已經是第5屆的青年會長交接。風災後,來自外界的支援與組織進入到部落,部落在地組織面對不同的支援所面對衝突很多是外來者很難理解的環節,但災後過去,這種無奈的衝突卻又轉變成部落自己承擔。

面對不斷這樣與外界的衝突,部落在地組織如何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來延續部落的文化,以下是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觀點】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80

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前言:
風災過後,原住民族部落所有的生活面向都在重建,其中文化產業在「高經濟效益」的推波助瀾中,是否能重新帶動部落產業的復甦?

以台東小米栽培為例,當部落裡種植小米的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如何透過部落產業推銷其文化價值,而推銷出去的產業價值是否也都平衡部落族人經濟收入的效益?在族人表示「產業不等於經濟」的實際操作經驗下,部落的產業現階段面臨什麼樣的發展困境?以下是台東地區小米產業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19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


按按:由財團法人至善基金會於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舉辦座談會,當天也邀請到已入住永久屋之好茶村族人,分享對於中繼與安置的想法,以下是相關系列報導。

前言:
好茶村代表李金龍表示,雖然好茶村已經入住「永久屋」,但是「中繼屋」這個部份很值得再去探討,有沒有它存在的一個可行性與必要性。他表示,好茶部落在0813(聖帕颱風)的時候很多單位的幫忙,但公部門在處裡很多的事情的時候,還是有不足跟漏掉的地方。

對於中繼屋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他表示,入住隘寮營區三年之久,畢竟整個的配套措施包括到整個鄰近養豬場排放物味道的一個狀況,也遇到大家很難去適應的問題。他說,「我們算是『實驗品』,然後很匆促的做一個安置。」

遷居至「永久屋」的災民對於「安置」生活環境的恐懼,迫使災民不得不簽下政府所給的條約,附帶條件換取「永久屋」。「中繼屋」的存在性與必要性,對於已遷居至禮納里部落好茶村族人,有什麼樣的想法?以下是好茶村李金龍分享之整理報導。

【重建現場】「複合式災演」屏東登場 林邊社區防災獲好評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293

「複合式災演」屏東登場 林邊社區防災獲好評

日本東北大地震引發海嘯、核災等複合式災難,造成大量人員死傷及無家可歸。屏東縣萬安34號演習在林邊鄉崎峰村,首次針對水災、震災、海嘯及核災等複合型災害進行防救演練,馬英九總統親往現場視察,對於屏東縣政府使用UAV無人飛機視察海嘯災情留下深可印象,並強調「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重要性。

【重建現場】縣市合併大不同?六龜區民感慨多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341

縣市合併大不同?六龜區民感慨多

2010年的五都選舉,讓莫拉克重建區由高雄縣升格為高雄市,進入了縣市合併後重建工作期。雖然早在縣市合併之前,便有論者憂心將造成地方自治權力不足、草根政治力量遭到削弱等等問題,但事經一年,原屬高雄縣的各莫拉克重建區才開始確切體會到縣市合併之後種種行政措施的不同。

以六龜區為例,工程進度緩慢卻不知找誰負責、防汛工作申請計畫困難等等抱怨瀰漫在基層工作者之間,即便是甲仙區的重災區小林村也遇上小林國小重建進度趨緩的問題。縣市合併一年來的生活,於高雄市區沒有太大差別,對鄉村地區的箇中滋味如何?

【重建觀點】林邊推鐵馬遊程 看見災區兩難

轉錄自:www.88news.org/?p=11361

林邊推鐵馬遊程 看見災區兩難

目前已辦理過兩個梯次,仍在試辦階段,未來將針對鄉內不同區域規畫不同主題的行程,可望可以常態性舉辦。林仔邊自然文史工作室表示,目的不在於觀光人數的多寡,而是希望促進人們去思考一些問題。

【重建現場】雨季來了 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雨季來了 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那瑪夏區在上周五下了第一場春雨,持續一個下午的雨勢,山區並未傳出災情,但第一場春雨卻對今年初甫通車的那瑪夏台21線便道造成影響,周五晚間路面已出現顛簸,靠近河床的外側車道明顯與內側車道不同高度,山上山下開始互相「交換」路況消息,「路變爛了」、「過小林之後有一點badu(布農語石頭之意)」、「路好不好走啊?」幾乎成了居民們見面的「問候語」。

【重建現場】災後疏濬困境難解,土石淤積恐再釀災

災後疏濬困境難解,土石淤積恐再釀災

連日降雨,雖稍解南部乾旱,但莫拉克重建區民眾仍然十分擔憂,荖濃溪上游疏濬工程進度緩慢,居民擔心大雨又會衝破堤防、淹過河床,將一年半以來的重建工作盡數歸零。
上游淤積未清,專家警告:危險
位於荖濃溪沿岸的新開部落,曾在莫拉克風災中飽受土石流與河川氾濫之苦,格外關心荖濃溪上游疏濬工作的進度,但結果卻令人失望。新開部落重建協會理事長潘星貝表示:「我們現在土石累積仍然有20公尺高,幾乎都沒什麼改變。我上次跟重建會陳振川副執行長說,以前從寶來二號橋跳下去,不死也去半條命,現在從寶來二號橋往下跳喔,頂多斷一條腿啦!淤積這麼嚴重,是幸好去年雨量不多,要是今年來一個颱風,不用太大,莫拉克的一半就好,我看還是一樣完蛋。」

【重建消息】茶飲人情,細膩重建:六龜新發製茶體驗營

茶飲人情,細膩重建:六龜新發製茶體驗營

2011年五月中旬,荖濃溪沿岸已經下起帶著夏日氣息的午後暴雨,乍起旋歇。高雄市六龜區新發社區熱鬧舉辦了「茶覺新發-手工製茶體驗營」,利用新發社區在地產茶、烘茶、製茶的傳統產業優勢,舉辦兩天一夜的營隊。

我是採茶工:新發社區以茶起家
走入新發社區,省道兩旁佈滿了製茶所與茶葉店,令旅人印象深刻。新發社區因位於山區、土壤排水佳,自民國70年代起便從南投鹿谷引進茶樹種植,至民國86年發展至巔峰,後因地力衰退、茶味漸澀,茶農無力以技術解決此一困局而逐漸沒落。但在新發茶葉的黃金時期所留下的製茶烘焙知識與採茶工的技藝卻從此留存下來,深深烙印在新發人的生命中。


【重建觀點】災後另一個人為災難:訪視者與被訪視者「天地之差」的觀念!

災後另一個人為災難:

      訪視者與被訪視者「天地之差」的觀念!

前言:
屏東災區的心靈重建部分在上個月已開始著手進行部落的訪視工作。負責專案工作人員的霧台鄉魯凱族人杜惠蘭表示:「風災之後衝擊最大的是老人家,這群老人家從沒有生命到有生命都住在那邊,到八八風災發生之前,所有的生命記憶都是從部落開始。」可是部落的年青人,或是中生代的族人都是在都市中成長的。幾乎在整個人生奮鬥期結束後,回到部落也都將進60歲左右。所以,其實在風災過程受到最大的傷害是老人家。

杜惠蘭表示,「部落族人在風災遷徙的過程,已經夠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又接收了許多不正確的傳聞或是危言聳聽的對話,部落的老人家怎麼承受的了這樣壓迫的遷居過程?」訪視者與被訪視者「天地之差」的觀念無形中演變成影響災區族人進入穩定生活的另一個人為災難!

【重建現場】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下)


轉錄自:http://www.88news.org/?p=11812

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下)

午餐前,祭司李萬安在舊部落的高點,石板桌椅上進行餐前的祭儀,他將事前準備好的酒杯、石頭、豬肉等在石板桌上擺好,接著祭拜祖靈,他特別提到日本 福島核災、人為帶來的巨變,希望祖靈能夠原諒現代人對自然資源貪婪掠奪的行徑。祭司告訴祖靈,最近災難頻傳,希望祖靈能夠保佑部落,也能保佑日本的災民。
image010 
祭司李萬安專注地準備儀式用品,背後是美麗的山群。(攝影/林巧璉)

【重建現場】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上)


轉錄自:http://www.88news.org/?p=11809


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上)



雖因連續颱風侵襲,屏東縣來義部落族人被迫離家安置,但今年三月底,來義居民再次踏上回舊部落的腳步。但這一次,除了來義村辦公室、來義社區發展協會、來義部落發展協會外,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更邀請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曾昭雄以及生態專家參與此次的探勘活動。希望藉由專業者的探查、評估,進一步改善步道的登山環境、並找出來義古道吸引人的美麗之處。
image001
由舊部落古道往下望,清楚可見被去年凡那比颱風侵襲的河床與東部落。(攝影/林巧璉)

2011/04/19

【重建人物誌】藝術、香蕉、阿公阿嬤---旗山鎮南新社區營造員龔慈雅的故事



【重建人物誌】藝術、香蕉、阿公阿嬤---旗山鎮南新社區營造員龔慈雅的故事

 (文/蘇之涵、陳思安,圖/龔慈雅)

編按/旗山鎮南新社區的慈雅是七年級生,以前當過兒童美術老師,對她來說社區營造是第一次,文建會的莫拉克災後社區組織重建的社區營造員是她進入社區工作的敲門磚。不過慈雅活潑的個性,加上她的學習力很強,過去一年的時間讓她從跟著聽、跟著做,開始可以跟社區幹部對話,對於社區,她有自己的想法,也勇於嘗試與實做,把她的美術專業背景帶進高齡化的社區,讓社區的阿公阿嬤一起動起來。以下的訪談我們盡量以原文的方式呈現,希望透過慈雅的話語,傳達年輕營造員的活力與創意。
讓阿公阿嬤動起來 - 旗山鎮南新社區營造員龔慈雅

Q 為什麼會擔任本案的社區營造員?
一開始是緣分吧。我畢業之後回到家鄉當美術老師,教兒童畫畫,有一天突然想到:「除了教學生畫畫以外我還能再做些甚麼?」過沒多久後的某一天,陪媽媽散步的路上遇到理事長(南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林素卿),理事長邀請我去幫忙社區事務,當下覺得可以學習還可以幫助更多人,就立刻答應了,加入社區擔任社造員的工作。也因為自己的阿嬤有參加社區老人關懷據點的活動,常讓社區照顧,所以想回饋社區。阿嬤常常跟我說一些社區發生的大小事,也邀我去學東西,但我覺得社區活動都是老人家,我一個年輕人去會不會奇怪阿?但是因緣際會下,我還是加入了社區營造的行列。

Q 過去一年中,擔任社區營造員期間最快樂的事情?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進入社區發展協會時,因為只有我一個年輕人,都被社區的老人家們當成寶一樣照顧,一句:「慈雅!你來啦,呷飽沒?」就讓我感到好窩心。此外,在文建會的重建案(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中,我最喜歡分區營造站(旗美社大莫拉克重建站)舉辦的營造員交流會議,彼此互相鼓勵、打氣的感覺很好,在每月的交流會上,很多社區營造員交流彼此互相教學,會核銷的就教大家核銷、會寫東西的就分享給大家,還有彼此辦活動的經驗分享,看到社區多元成長的過程很激勵我!

許多銀髮族社區最痛苦就是年經人太少,尤其在辦活動就會很棘手,真希望有個強健的助手。志工媽媽有很多,可是要上班就不能固定幫忙,老人家也不能提重物,會很傷腦筋。大家有空幫忙的時候感覺很愉快,在分工的事情上很輕鬆。相反的,人手短缺就覺得完全忙不過來,有時也會有做社區營造的孤單感。


Q 過去一年的專案執行期間,擔任社區營造員的過程中有什麼收穫呢?
做社區很有挑戰性,常常要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環境的人,我們這個社區(旗山鎮南新社區)的特色就是有很多很多的老人!這跟我之前開美術班教學生所遇到的人都不一樣,需求不同之後,要解決的事情也跟著變化。除了從中學習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態度、深度和廣度,還認識了更多的社區朋友,也產生更深的社區連結。
 Q.對於目前經營的社區有甚麼看法?未來想再做些什麼事情?
目前還是老人關懷照顧據點做的最好,社區高齡人口的比例佔一半以上,所以乾脆請老人家來當志工吧!當然社區的走向也要調整,除了原本的關懷照顧、老人繪畫班以外,今年還想帶他們去夢想社區舉辦的夢想嘉年華遊行,一大群高齡的阿公阿嬤全身穿著香蕉帽、香蕉衣還推著三公尺高的香蕉花車,受到所有人的注目!這讓阿公阿嬤們非常開心,還常常問我們什麼時候要再辦下一次遊街?原本擔心90幾歲的阿公阿嬤會走不動、體力不支等等問題,所有的一切都在歡樂的遊街氣氛中平安落幕。未來還會繼續做繪畫蕉農的故事、香蕉踩街、小塊區域綠美化等,並蒐集社區老人的蕉農彩繪做成繪本,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我們。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

 (文、圖/蘇之涵)
  在上一篇《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文章裡,我們看了南投縣水尾國小及潭南國小的案例,建築師的思考方式,以及最後呈現的空間樣貌;這一次,我們更近一步地,找到兩個九二一校園重建的案例:台中東勢中科國小、南投鹿谷廣興國小,我們特別強調社區營造協助災後校園重建的過程與經驗,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給莫拉克災後面臨學校重建問題的社區,一些不一樣的靈感。 
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結語中寫到:「社區營造是一種思想、一種做事情的方式與理念,有關社區的公共事務都應該由社區居民來共同參與和關心,需要社區居民一起來想像,提出看法,貢獻智慧和服務,協助解決問題,學習產生共識的方法,最後才能使地方建設與發展成為居民自身的認同與驕傲,並且自發地永續經營。」這樣的概念如何落實在真實的生活裡?甚至是當社區遭遇重大天災,人們被迫面對漫長且全面性的生命與家園重建,我們能否用「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看待重建的可能?
  台中東勢的中科國小在2000年遠東建築獎中獲得校園重建獎項的最佳參與式設計獎。校園重建期間,社區與學校組成一個15人的中嵙社區督工隊,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擔任督工隊隊長,其他成員為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他們的背景包括建築、木工、景觀、水電等,而督工隊的主要任務是為新校舍的品質把關。當時參與設計的建築師陳永興說,在整個規劃過程裡,校方與家長都積極地參與,當中經歷了半年的協調與溝通,身為建築師的他,只是在專業上滿足大家的需求而已。而重建後的校園「不但有濃濃的客家味,更是師生們的家。」(羅融,200450
    另一個案例,南投鹿谷的廣興國小,是人本教育基金會、日本森環總合集團協助,與校方和社區一同打造的「新校園」。「新的校園要長成什麼樣子呢?」在參與式規劃的過程中,不論是社區居民、家長或老師們對於新學校各有不同的想像與期待。一開始,有人希望學校有麥當勞、有人希望學校是全木打造的、甚至有人希望學校能有富麗堂皇的視聽教室等等,但是建築師山川尚不隨附這些想像,反而問居民:「為什麼不從廣興村的特色開始想呢?」這個簡單卻根本的問題扭轉了眾人的慣性思維,轉向在地的文化思考。
  一開始的規劃階段,社區家長帶著建築師山川尚四處走訪廣興村,甚至訪問地方耆老。尋訪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以種茶、賣茶為主的廣興村除了保有閩南式的傳統茶舍,曾經繁華、車水馬龍的「光華巷」也存有舊時風味。在社區居民高的度共識下,山川尚決定以兩處的社區文化特色,為新的廣興校舍定調。於是,新的校園出現兩兩對稱的平房,為「教室」;而教室之間的騎樓則是「老街」;此外,為了搭配廣興的茶鄉傳統,平房的屋頂特別以磚紅色屋瓦鋪設。2000年,廣興國小獲得遠東建築獎校園重建獎的佳作;而紅屋頂,不僅表現了廣興的傳統特色,更象徵新一代廣興人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驕傲。(羅融,200492-93
    回到莫拉克災後異地重建的校園,如果跳脫傳統的樣式,什麼樣的校園環境才能讓使用者與空間有最貼近、自在的連結?讓空間的使用者自己來說吧!讓老師、孩子、家長、社區居民,透過設計與方法,畫出、建造出屬於社區的校園!
重建校園的規劃,不該只是建築師一人的事。
  

<!--[endif]-->
(圖/嘉義縣梅山鄉太和國小校舍與背後的土石流通道。梅山太和是莫拉克風災後受損相當嚴重的地區,風災時學校後面的山坡上,大量土石沿著陡坡一路沖進二樓的教室與校長室裡,校方與社區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清理。太和國小尋找新校地的過程並不順利,今年三月好不容易找到位於縣道169旁的一塊竹林地,地點與時程都順利的話,在台塑的認養下,異地遷建的校園將可以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真正地「重建」。)

  想像,建築師帶著團隊走進校園與社區,參與居民每日的生活,理解空間使用者的需求,將這些最真實的體驗轉譯成細膩的建築語言,然後來來回回地與空間使用者討論、修正。在過程中,原本被動的空間使用者分飾了兩種角色:被觀察者、需求表達者。剛開始的階段,空間專業者們觀察與紀錄下居民的生活習慣,放進設計的模型或圖像中,盡可能地模擬出空間的樣貌。在第二個階段,創造居民表達的機會與對公共議題的關心,然後進入反覆討論與修正的過程,與空間使用者互動,讓討論結果回到建築團隊裡,彙整修正空間設計後,再與使用者討論。
繼續想像,以上來來回回的討論該是什麼樣子?不同的社區需求與對象有不同的參與方式。大尺度的立體模型、甚至等比例空間模型的製作,讓空間使用者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的活動環境,說故事、拼湊出集體的生活圖像。特別是生活記憶豐富的老人家,從熟悉的環境講出各種看不見的線索,從故事中引導出居民的想像,然後由專業團隊及時的討論、修改,進一步體現空間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風災中受損的校園多位於鄉村地區,自然環境經常是學校最豐富的資產,學習的空間與教材不僅僅在課本與教室裡,更多的學習對象就在社區的人、文、地、產、景中。當社區與學校結合在一起,老師、學生與家長就變成是社區特色與認同感建立最好的推手。偏鄉小校的重建不會是個短期見效的工程,九二一重建校園的經驗可讓我們得到一些靈感,甚至看到改進的空間;至於實踐,或許「社區營造」就是一種最好的方法。

參考資料
蘇昭英、蔡季勳編,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羅融,2004《台灣的九二一重建校園》。台北:遠足文化。

【社區組織加油站】「銀髮族新樂園」---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介紹


【社區組織加油站】「銀髮族新樂園」---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介紹

 (文/陳思安、蘇之涵,圖/龔慈雅)

編按/南新社區與組織的介紹是延續上一篇專訪而來的,從慈雅生動的表達,我們看到社區裡有好多活動,貼近生活卻又讓社區阿公阿嬤很開心,很多細膩的安排與跟居民互動的眉角,都是南新社區發展協會用心的地方。如果想了解更多南新社區、蕉農的故事、社區防避災網絡,甚至是讓社區阿公阿嬤笑得很開心的撇步,歡迎親自到旗山鎮南新社區聊聊。

Q.目前南新社區都在做些什麼?

社區以香蕉種植為主要的產業,因此持續蒐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去年有訪問蕉農、蒐集資料和舊照片,並協助社區居民將他們精采的生活經驗彩繪在牆上,我們都稱它為「蕉農生活彩繪故事牆」,作品出來後,除了容易被外人看到、被問到,每個參與活動的老人家都能透過這面故事牆,回憶從前蕉園生活,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變成這面牆的導覽員。


Q.南新社區的「溪州社區藝術營造」是什麼?

我們曾去訪問沒有參加老人關懷據點的阿公阿嬤,他們不熟悉社區的概念,以為社區就是要去當志工,大多以沒體力為由不來。我們發現這些老人家相較於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阿公阿嬤,就比較不快樂、容易生病,其實他們更需要社區居民去拉他們一把。所以我們就把社區的活動帶出來,例如蕉農生活彩繪牆,我們把圍觀或是感興趣的阿公阿嬤一起拉來同樂,讓他們慢慢「加入社區」。未來我們會辦香蕉花燈遊街、遊行,或是累積作品,未來希望辦理蕉農故事畫展,讓更多社區的老人家認識社區,也加入社區。

 
溪州南新社區蕉農彩繪故事牆
Q.八八風災對南新社區有什麼影響?今年的雨季又快要來了,社區有什麼準備?
風災的時候,這裡淹到一百七十公分高,有個阿伯把狗放到冰箱上面,自己站在桌上,水淹到他的脖子,他站了一整天。除了家具、農作物全毀,很多阿公阿嬤都受到驚嚇,理事長與組織就會去安撫大家的情緒。後來我們在文建會的莫拉克風災計畫案做了防避災課程演練,也做了防災地圖,調查行動不便者若遇到災難的時候要逃往哪裡,同時建立左鄰右舍的聯絡網,讓災難來臨時,大家可以互相照顧。
Q.妳們都怎麼鼓勵老人家來畫畫?其他營造員如果也想帶社區的阿公阿嬤走進社區,該怎麼做?
因為有社區關懷據點,老人家每天都會來報到。先教這些阿公阿嬤畫自畫像,從自信心建立開始。「先觀察對面的那個人,頭在哪裡、臉在哪裡、要不要畫眼睛,眼睛有大有小,你的眼睛要大的還是小的?」教阿公阿嬤畫自己,很多老人家第一次畫就驚為天人,其實他們都很會畫,只是沒自信,有時還會把東西藏起來,以為自己畫醜了。老人家手的握力不好,所以畫出來會歪歪的,我跟他們說「抖抖的才有動的感覺,有人運動的時候是直的嗎?」他們會慢慢地接受,也變得更有信心。目前大多是畫人、畫香蕉、畫樹,希望藉由練習畫他們熟悉的東西,勾起他們以前生活的回憶,慢慢畫出自己的故事。未來希望可以幫他們出一本蕉農生活故事繪本,讓更多社區以外的人認識他們。

Q.聽說南新社區也有在做影像紀錄,可以稍微談一下嗎?
社區的老人據點做得很好,因為我們的輔導員帶得好,帶阿公阿嬤可不是隨便帶帶就可以,要讓他們都笑得開開心心的社區很少很少。很多社區一直想來跟我們學習,但是我們沒有自我介紹的資料,也沒有過去的紀錄,所以社區請到一位參加文建會文化資產紀錄片得獎的導演,從他拍攝的影片記錄社區大小事。內容很多,像是老人據點的活動、阿公阿嬤的生活、畫畫課、彩繪牆、香蕉花車藝術遊街的活動、蕉農故事採訪等等,希望把社區記錄與大家分享,提供想做老人社區關懷據點的社區學習參考,也慢慢累積我們社區的歷史和脈絡。

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香蕉裝遊行照

【重建消息】100年感恩跳蚤市場活動&小林村媽媽手工皂義賣&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重建消息】100年感恩跳蚤市場活動&小林村媽媽手工皂 義賣助賑災&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100年感恩跳蚤市場活動  
活動主旨:   
1. 適逢耶穌受難節,特辦此活動讓受災村民了解患難中感恩的重要性。2. 讓社會大眾捐款的物資可以用在需要的人身上。3. 讓村民忘卻受災的傷痛,藉此活絡社區互動。4. 義賣當天所得將由『屏東縣漁業產業推廣協會』成立專款專戶,作為佳冬鄉受災學校學童的獎助學金。

活動時間與地點:
1. 活動時間:100422日,上午9時至12時。2. 活動地點:塭子社區活動中心。
聯絡方式屏東縣農漁業產業推廣協會總幹事:黃詩淇TEL:08-8668073手機:0980316536聯絡地址: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塭田號81

※詳細活動內容請看此連結
 
小林村媽媽手工皂 義賣助賑災
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重創高雄甲仙小林村,經過一年半的重建與產業特色發展,部落的媽媽們發展出手工香皂,並在日本震災時發起義賣,捐出一千盒手工皂禮盒。部落的媽媽們所製作的手工香皂,除了不添加化學物質純天然以外,也希望搭配部落農產品的銷售一同為部落行銷。義賣活動請大家踴躍參加。

※詳細活動內容請看此連結  
 
 

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喔! 歡迎關心社區、重建議題的同志們,一同加入重建議題寫手行列。我們將以社區影像記錄、重建議題文章等方式發佈於社區電子報,讓更多關心此議題的人能夠看到更多消息,謝謝。


投稿方式:
1.歡迎於社區通網站發表「社區影像記錄」,精選記錄,也將發佈於社區通電子報聯合推廣宣傳。(加入社區通會員即可投稿)
2.有關重建議題討論也可於社區通的「社區知識+」或者「每雙月推出一次的 
線上投票區」激盪討論。
3.如果各單位有重建資訊需要發佈,歡迎寄信到社區營造學會或社區通客服信箱,我們會盡快協助發佈。
4.徵求重建地區的寫手!歡迎投稿介紹營造過程的點點滴滴。(每件中文稿費2000元,請勿一稿多投)

文建會連絡人:文建會二處二科 古惠茹 
社區通客服信箱:sixstar@cca.gov.tw 

社區營造學會連絡人:陳思安
連絡信箱:cesroc@seed.net.tw





2011/04/08

【重建人物誌】在逆境中逆轉---梅山太和營造員黃百純的重建故事

【重建人物誌】在逆境中逆轉---梅山太和營造員黃百純的重建故事

(文/陳美齡,圖/黃百純)
在熟悉的環境中堅強或許不困難,但當熟悉的環境因災害變調成陌生,那麼該選擇明哲保身的軟弱,還是試著走向堅強?梅山太和社區的營造員黃百純,他曾在軟弱與堅強之間徘徊,最後他與他的家鄉,一同選擇後者,使陌生轉化為新生。
 
(圖/使陌生轉化為新生,於逆境中逆轉的黃百純)
「原本我們社區互動啊或是對活動什麼的都很有熱誠,而且我們的茶其實之前已經發展的算很成熟了,可是八八那時候社區大家都很怕也很累,變得只想顧好自己的家,沒什麼心思再管其它事,後來是在執行重建案的過程中,大家才慢慢再團結起來。我也會儘量跟大家說,其實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如果幫到社區也算是幫到自己啦!」百純提到了風災發生的前、中、後三段社區心路歷程,令人感到曲折。在接任營造員之前,百純家中經營的茶場與餐廳因災毀滅,雖然創傷重大,但並無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堅強的扛起營造員重責,回想接任營造員的開始到現在,他有太多的感言想說。

 「風災那時候……我跟大家一樣真的很茫然!」之後他不斷用「茫然」二字,形容一開始遇上風災的心情。當時的他並不懂社造與重建這些關鍵字的意義,只是一直拜託社區人幫忙、一直在月例會中與輔導團隊討論、一直試著找資源……就這樣一直一直做,然後有了心得,然後他懂得社造與重建雖然需要專業協力,但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做起,以及在執行的過程中,獲取「認同」感。
  
懂得付出真心不求回報後,百純開始尋找到所謂的社區「認同」,沉澱過後的社區也漸漸熱絡團結起來,現在他揮別了起初的抗拒與猶豫,產生了使命感,於是從他的分享中,看見了一些梅山太和村的希望,像是茶產業的精緻與細膩化、小小茶藝師的推廣、太和國小與社區組織的良好互動……等,這些願景讓人難以想像社區人曾度過的心酸。
  
問百純現在除了營造員的例行公事外,還想再為社區做些什麼,他立刻說最想保存社區資料,因為許多資料在八八風災時都被洪水沖走,所以他希望可以藉由資料的保存,還原社區以往的風貌,最近他的收穫是保存到一本名為《竹林茶鄉》的書,這本書是一群社區小朋友經由田調,將太和的產業、景觀、生態、人文做成記錄。就這樣,原以為失去的東西,失而復得,接著百純還要繼續尋找下一本資料,下一段社區故事,以及下一個自己。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文、圖/蘇之涵)

政大教育系鄭同僚老師幾年前針對偏鄉小校再生所做的研究提到,不可抗力的天災人禍,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大水患乃至學童的意外事件,都可以視為小校創新發展的催化劑,這些外部的壓力,可促使學校與社區真實面對大規模內外改變的處境,進而有某些創新作為。莫拉克風災從前年發生迄今,文建會所支持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中,數個需要遷村的社區開始思考小校重建與創新的議題,透過這一系列的文章,我們希望從社區營造的角度,理解社區重建、學校與社區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系列中,我們簡單回顧九二一的校園重建經驗,然後進一步思考社區營造如何協助小校重建,最後透過幾個莫拉克災後重建社區的案例,理解校園重建目前的進度。

如果說十二年前的九二一是大破,隨之而來,由民間團體與建築專業團體發起的新校園運動就是一種大立。破除以往公共工程建案的工程品質不佳且塞紅包等弊病,教育部大刀闊斧地採用最有利標,讓一批年輕有理想的建築師,打破過去傳統的校園空間配置,由使用空間的老師、學生、社區居民們,與建築師共同討論出新校園的樣貌,一所又一所充滿生命力的校園在原本倒掉的地方又重新站了起來。在開放而多元的空間裡,學校不再是制式的教室、操場、司令台、跑道、圍牆,而是草地、苗圃、討論空間,讓孩子可以親近的空間,社區居民可以使用及參與的公共空間。



 (圖/水尾國小走廊配色活潑,木質的教室門框)
南投縣埔里鄉的水尾國小,由日本象集團規劃,今天所看到的學校:活潑的配色、綠建築的標準、沒有操場也沒有跑道、木質地板、打通的教室,這些都是建築師與當年學校老師談出來的結果。老師的需求是什麼?理想的教學環境是怎樣?…這些問題在工程施作前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而討論出來的結果便成為日後建築設計的準則。例如,學生要脫鞋的木質地板,管理、衛生、長期保養都是老師們爭辯的主題,最後仍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創造出讓孩子們喜歡來上課的空間。

(圖/水尾國小的教室,每班的學生人數約十人,木質地板,與隔壁間教室相通)
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國小,當年由浩然基金會認養,姜樂靜建築師負責規劃,在40公尺乘70公尺的地上,蓋出揉合布農族傳統的現代建築。在校地不足的侷限下,學校的跑道環繞著建築物,而建築師以部落的家屋為藍圖,讓孩子進入校園有進入傳統的感覺,二樓還保有傳統的小米倉空間,經過討論後,改為知識的小米倉-學校圖書館。最重要的是,校園裡還有讓大家可以一起圍著討論的空間,而非傳統的大禮堂、學生集合場。
 
  (圖/水尾國小多功能空間,可以打球、可以上課、可以做為集合場,未明確定義的空間,增加想像與功能性)
從社區營造的角度而言,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經常是密不可分的。透過與學校的合作,社區意識與在地文化深耕在孩子們身上,再帶進每一戶人家,帶動家長與社區居民。重大天災對弱勢的偏鄉小校來說,是打擊,但也可能是轉機,社區營造可以是一種方法,在轉機的時刻,讓教育這件事,無論是軟體或硬體,都有機會更貼近人與社區。


 
(圖/國小裡有許多像這樣的空間,由師生共同命名,可以用來上課、討論、休憩、聊天)

2011/04/07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文/陳美齡,圖/蘇之涵)

 第六期重建報中,梅山太和社區面臨了永久屋遷居與居民意識建立等問題,半年後的現在,由重建報開始,再度重新凝視梅山太和,如何在重建的腳步上,與自然及人文共舞。


 (圖/太和烏龍茶園)
新一年的太和,仍堅持茶產業的發揚與延續,許多駐村藝術家集結成聯盟,協助災民收購、包裝、設計與行銷因風災而滯銷的茶葉,因此也有了「四季太和茶席」的構想,並搭配生態導覽解說,使觀光與生活結合;除了產銷,太和社區也相對重視茶藝的傳承,在社區內相繼推動「小小茶藝師」、「品茶交流會」等等的茶藝課程與機制,帶領社區中的大小朋友共同認識與體驗自身的茶文化特色。


(圖/太和國小的小小茶藝師)
另外,「與環境共存」一直是太和茶園在災後不斷思索的議題,現在的太和社區紛紛發起植樹運動,向林務局申請1500棵樹分別種植於茶園四周,期盼在建構茶美學的同時,也能兼顧水土保持,預防大自然帶來的二度傷害。
 

(圖/災後至今還未處理的房子)
在永久屋議題上,目前基地興建已分別在日安社區和鹿滿實施,居民仍持續關心其興建品質。而現下除永久屋外,太和國小的遷校與重建問題也尚待進行,關於遷校的地點與實施方式等相關細節雖未確定,但校方與社區組織卻相當關注這項工作,雙方均為此產生許多的互動與討論,尚未動工的小校議題,意外地標示出學校與社區組織的關係良好,以及居民關懷社區的動力逐步提升。現在,茶的故鄉不僅經營茶,投入重建計畫後,也開始經營茶道以外的社區大小事,使梅山太和充滿茶味與人情味,陣陣飄香。

(圖/位於縣道169上的太和國小預定地)

【重建消息】真情巴士復駛首發八八重建區&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重建消息】真情巴士復駛首發八八重建區&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真情巴士復駛 首發八八重建區



真情巴士於新的一百年重新啟動了,除了充滿豐富人文風情的甲仙線之外還新增享受心靈活氧SPA的寶來-六龜觀光線。首班車由一群40名來自北部、花東、中部的校長與教師們組成,透過隨車解說員,體驗老甲仙埔的石埕與老樟樹歷史與文化、認識甲仙五里埔小林村民重建的阿立祖公廨和永久屋社區、品嘗旗山老街的美食名店。用輕型觀光重建社區信心,用笑容為重建社區加油!

「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

高雄場次,4月9日熱鬧登場
活動時間:100年4月9日(星期六) 下午14時至下午21時、100年4月10日(星期日)上 午10時至下午6時
活動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
活動內容:(1)原民原味 農產特賣、(2)熱情原舞 幸福好禮送、(3)88QA送 闖關有禮活動、(4)高雄青梅 創意DIY活動、(5)愛心購GO 回饋好禮任君挑 等活動


※詳細情形請見此網站






◎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位於高雄市擁有豐富物產與人文特色的那瑪夏,將於四月到六月開放一系列觀光活動,介紹那瑪夏的螢火蟲、布農族的射耳祭、以及鄒族河祭等傳統祭典,並配合當季水果農特產如水蜜桃、愛玉、高山咖啡等原鄉美食,開辦一系列的部落風情祭典。而大家最關心的交通問題,高雄市長表示山區交通已經恢復通車,為促進社區與部落的產業重建,刺激觀光與經濟,希望響應購買重建區原住民農特產品。



2011/03/29

流散的寶山,失落的國小

雖有原住民教育法保障,部落族人仍一直感到長達兩年的安置,實有廢校之虞。如今教育局決定在今年九月復校,但相關配套尚且闕如。寶山國小的命運,仍然是問號。

﹝文,圖/鄭淳毅,本文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2011/02/16

【重建觀點】基礎設施修復慢,南橫地區產業重建難

﹝文,鄭淳毅/本文轉貼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行政院重建會於2月14日在六龜區公所召開第一次的「高雄市南橫地區產業重建專案會議」,討論南橫沿線災後產業重建問題。儘管會議上,政府各部會報告寶來溫泉已重啟鑿井工程、藤枝森林遊樂區將於民國101年重新開園,並期待寶來溫泉與藤枝森林景點的結合帶動南橫復甦,但與會的各地區代表不約而同指出,南橫沿線仰賴觀光,各區產業無不息息相關;而道路不通、基礎建設沒有復健,才是產業無法復甦的關鍵。

【重建現場】原鄉部落依舊在寒流中提水過日子


﹝本文轉貼自南方部落重建聯盟

【重建消息】見面囉!魯拉克斯日曬健康黃豆來囉!

親愛的朋友:

魯拉克斯日曬健康黃豆終於要跟大家見面了,謝謝大家的耐心等候!

﹝文、圖/陳芬瑜,本文轉貼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重建消息】2011歡喜在林邊-產業再興再造


雖然林邊佳冬地區「養水種電計畫」屢受波折,但是林邊人、佳冬人依然發揮漁港村的堅忍樂觀精神,細細籌畫了2/2728日「2011歡 喜在林邊」活動,希望藉此表達在地人對家鄉重建的願景期待,及為此凝結的龐大向心力。活動中不僅將首度介紹國內知名行動藝術裝置的藝術家張新丕來操刀設計 「牽手護林邊」大型雕塑,也邀請了國內最著名的大廚「阿基師」來行銷在地海產粥與石斑創意料理,現場也將有工研院精心設置的光電教育特區,林邊十村及屏東 縣境內各特色企業、社區也將與會共襄盛舉,精彩可期。

2011/01/11

【重建觀點】歷坵部落:有了年青人在部落做事,部落才會慢慢轉變。

前言:
因地理環境的因素,台東縣沿線台九線的部落,成了零散的災區。台東縣歷坵部落排灣族的謝聖華表示,其實莫拉克對台東的部落來講,是一個廣泛型的災 區,他也表示,其實還有其他小部落也都遭受到環境的脅迫,只是沒有造成人為傷亡。但也因為這次風災的影響,波動鄰近部落彼此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讓部落青 年開始專注在部落內組織的運作默契。

本身是六年級的部落青年,又是村幹事,謝聖華特別關注文化認同與傳承的議題,他認為「覺醒」這件事情,如果沒有看到傳統文化的珍貴,或是部落頭目沒 有危機意識,會陷入一個混屯的狀態。知道自己是誰,可是不知道該怎麼去運作,變成只是內部各自獨立的系統在運作。謝聖華表示,「八八風災後,什麼是我們歷 坵部落的文化,我想是要慢慢去被重建的。」

以下是台東歷坵部落謝聖華的採訪整理報導。

﹝文/柯亞璇、攝影/胡人元,本文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重建現場】「養水種電計畫」是喜劇?還是悲劇?

八八災後,屏東縣政府為協助災民產業及家園重建,推行「養水種電計畫」,積極引進太陽能光電產業,希望利用屏東豐沛的太陽能及較長日照時間,帶動災區的產 業轉型及國土復育。但日前經濟部卻突然公告變更太陽光電躉售價格公式,購電費率起始標準從簽約日變為完工日,消息傳出輿論譁然,已參與計畫的業者及農漁民 對於政府的言而無信,都非常氣憤。

﹝文、圖/李孟霖,本文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