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小建議】閱讀作伙時,螢幕解析度至少1024*768,才能看到完整的頁面唷~

2010/09/14

【重建消息】原住民族集體遷村方案

重建會委員會通過原住民族集體遷村方案

行政院重建會今(8/31)日由吳院長兼召集人召開第17次委員會,通過內政部所提「莫拉克颱風災後原住民族部落集體遷村安置民間興建永久屋方案」,補強內政部原已訂定之「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原則,對無自有房屋但在部落有居住事實者,將以維持原住民族社會(部落)組織之完整性及文化、生活方式之傳承,提供合宜的安置方式。

重建會經多次邀集相關部會及縣市政府開會研商並獲有共識,對於颱風災後經核定為特定區域或安全堪虞地區,並經部落會議或村里民大會集體決議等機制表達遷村意願,且申請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戶數占總設籍戶數百分之八十以上,並報經直轄市、縣(市)政府初審後,轉請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為集體遷村者。

【重建交流會觀察】桃米經驗的再現?



(文/影片:蘇之涵-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影片說明:桃米的社區營造小撇步教學。如何跨出社造第一步?在重建的祝福與願景描繪中,開始拉近社區裡人與人的關係。重建的經驗,不同的時空環境,可以用在八八嗎?

九二一之後,有一株地動的花蕊開在南投縣桃米社區,那八八之後呢?

2010/09/13

【重建現場】陽光下的甲仙新米傳奇(轉載)

編按/八月初莫拉克災後重建團隊去了甲仙一趟,那時甲仙米已經分裝包好,白米跟糙米,一公斤裝和三公斤裝,外頭再貼上自己設計的貼紙,大功告成。我們聽著甲仙愛鄉協會工作人員興高采烈地述說這些米的生產過程,居民與孩子們的參與,還有他們堅持在稻埕上用自然陽光曬乾稻穀,每次一下午後雷陣雨,大家就得急急忙忙地跑去收稻穀。聽了這些故事,每一包"禾甲"仙米承載的重量不僅是土地的力量、農夫彎腰辛苦的播種,還有災後產業重建的喜悅,更重要的,我們還在孩子身上看到未來的成長與希望。

(圖/蘇之涵,工作人員在美濃也親自下田補秧,感受泥土在手腳間的溫暖與踏實,人與土地最直接的連結)

(文/何欣潔,本文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日前,莫拉克新聞網報導甲仙農民陳漢忠的故事,與他所參與的「甲仙新米」計畫,試圖描繪了災後一年「災區產業重建」的一窗風景。甲仙新米以災前便已存續的「公田」制度與「蔓花生家族」做為經驗基礎,申請勞委會的八八臨工專案,開始以有機栽種的方式,不僅是災後復建,也是甲仙農業復耕的暖身動作。


從修復水路做起的有機農法

說起甲仙新米從耕作到收成的過程,陳敬忠感嘆,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土石流與洪水沖毀了農地,也沖毀了稻米賴以維生的農田水利設施。

「甲仙的農地多半位於楠仔仙溪畔,八八水災摧毀了我們的水圳工程,稻子沒有水,連種都種不活,怎麼談有機!」

【重建觀點】蕃女囈語:在夜宿之後(轉載)

編按/八八水災滿了一週年以後,話題性也著著實實的隱沒了,回想起8/6那天夜晚,雖然人數不多,但卻也是一大群人的希冀,伴隨著,也有許多不同意見的聲音出現,正面反面都有,那麼我們該由什麼角度去了解呢?(圖/陳憶潔,八八週年夜宿凱道現場)


(文/利格拉樂‧阿烏-排灣族作家,轉載自2010-8-20台灣立報)


6日夜宿凱道之後,不論是從關心的朋友口中、或是網路平台上,都看到了許多不同的意見反映出來,有褒有貶評價不一。站在工作人員的立場,其實我也有一些話想說,雖然事過境遷,但原住民議題在未來仍有許多戰場,因此我寧願相信這樣的意見交換,所生產的能量是正面且增長的,在夜宿凱道過程中的瑕疵若能真正面對,將來就不至於重蹈覆轍,且能愈戰愈勇。

2010/09/07

【學會敬邀】2010社區營造國民大會

社區營造學會需要大家的支持與鼓勵!

近年來社區營造面臨的挑戰既深且巨,例如八八水災的農村與部落重建艱苦難行、農村再生條例對於台彎農村的影響禍福難料、地方文化資產接二連三的遭到拆毀破壞,另一方面,社區見學的發展、公民記者、社區媒體的建置、藝術介入社區的創新社造經驗等亦呈現了民間強勁的生命力,暗示了台灣社造往前發展的新動能與新方向。

社造學會趁今年會員大會之便,同時規劃社造國民大會,誠摯邀請我們的會員以及社造領域的老幹新枝齊聚一堂,向社造領域的夥伴們介紹自己過去一兩年努力的方向與方案,分享、交流最新的社造經驗與心得。

我們預先規劃了「社造發展論述與政策檢討」、「八八重建」、「社區文化資產守護」、「農村營造」、「都市會型社造」五項主題供大家參考,會議中也針對這些主題規劃論壇深入討論目前及未來的發展課題。但也不限以上主題的限制,歡迎各界朋友依本身經驗投稿。

2010/09/03

【重建現場】<台東見學1>我的力量很小,但我的願望很大



最近八八見學這次來到了台東,其中我們拜訪了達仁鄉的安朔部落,並透過勇士團發起人潘志華了解勇士團的意義。穿著部落傳統服飾的潘志華,他是國小老師,投入部落事務已經超過八年,他說:「我要撼動安朔,雖然力量很小,但是願望很大。」

潘志華,原住民名字為阿拉拜,平日是一個國小老師,但他熱心投入部落工作,在國小,努力推動民族教育,希望部落的孩子們能以自己的文化為傲;在部落,除了成立勇士隊,也因為去年達仁鄉被台電選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議場址,他促成當地部落與環盟團體共同反核,升狼煙告祭祖靈,宣示「捍衛傳統領域,堅決反對核廢場」。

因為他的長期努力,安朔部落組織穩定,團結力強, 在八八風災期間,南迴公路遭土石流沖斷,透過部落青年組織的強力動員,使得部落在交通受阻的情況下,村內的糧食與醫療等需求依然能維持正常,當政府人力不足時,部落勇士團也自告奮勇到大武漁港海灘擔任搬運物資的先鋒部隊。

他,正用他微小的力量,一步一步實現偉大的願望。

【重建現場】<台東見學3>嘉蘭永久屋與居民期待的落差



(文/胡梓筠、蘇之涵、圖/陳憶潔)

政府一直認為嘉蘭部落是原民部落在莫拉克災後重建的「示範村」,不但積極推動,也不斷打出房舍是「部落自主規劃」的口號。但嘉蘭居民真的有參與到嗎?他們真的滿意這些政府所謂有「充分討論」的屋子嗎?

去年八八水災沖毀金峰鄉嘉蘭村87戶民宅、400多位居民居無定所,受災居民在2009年12月入住位於正興村的中繼屋,目前正在等待永久屋的興建。永久屋的預定地位於新富社區的東西兩側,分別由紅十字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負責。

見學所參觀的永久屋位於太麻里溪旁,距離村內約3分鐘的車程。根據當地居民表示,這一批永久屋其實是2005年海棠颱風之後所興建的永久屋,因故一直未能完工,這一次趕搭莫拉克八八週年的壓力,正在追趕施工進度。

當我們來到嘉蘭村的海棠永久屋時,營造員歐美惠說,原住民非常注重鄰居之間的往來與聯繫,然而永久屋目前的設計,讓居民想到隔壁鄰居家串門子,得繞一大圈的路甚至是需要騎摩托車,使大家進了家門後就不再想出門,完全不符合原民的生活型態。

而這只是其中一個不滿,還有更多的設計並不符合嘉蘭村民的需求,然而政府卻一廂情願的認為嘉蘭永久屋足以擔任示範屋,這當中的差異究竟是錯在哪個環節?

【重建現場】<台東見學2> 柔腸寸斷,東台灣



(文/陳憶潔-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台東災區影片小小一段來分享,這裡是台東大武鄉大鳥村,過了一年,雖原始景觀已消失,但損壞的景物卻依舊,不知該說這樣的「景物依舊」是好還是不好,但看在眼裡,想在心裡的感受一點也不好。

藉著文建會八八重建計劃,在台東南島社大帶領下,讓我有機會一起到台東受災地區,要是沒有這次的機會,我恐怕永遠無法有這樣深刻的體會,身在都市和非重災區的妳/你,一定不能想像這裡的路是怎樣的柔腸寸斷,居住的家園多麼無法預測下一秒會不會有山崩或落石掉下來。

來到這裡,太麻里,光聽名字,就會讓人想起金針山花海,一如以往既定的印象-台灣的後花園,既然是台灣的後花園,就應該是看山看海聽鳥聲,但所謂的山,卻是崩落缺少植被,樹木抓著僅存的土壤,所謂的海,卻因為下雨,流出的河水混濁不堪,與海面上的海水顏色,一分為二,彷彿不同的液體,哪來的依「青」山傍「青」水?

註:我所指的「台灣的後花園」並沒有貶低的意思,我所指的只是「美麗的風景」,並非有特別影射,如有冒犯敬請見諒。

這次走訪了台東金峰鄉嘉蘭村、太麻里鄉泰和村、拉勞蘭部落、達仁鄉安朔部落、大武鄉富山部落、大鳥村、金峰鄉歷坵村,他們面臨的問題各個不同,永久屋、中繼屋、劃定特定區域、本身部落間的熟識、部落裡的派系、部落災後重建、部落的社區營造等等問題,都使得生長於這塊土地的人,已經迷失「自己到底是誰?」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