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小建議】閱讀作伙時,螢幕解析度至少1024*768,才能看到完整的頁面唷~

2011/04/19

【重建人物誌】藝術、香蕉、阿公阿嬤---旗山鎮南新社區營造員龔慈雅的故事



【重建人物誌】藝術、香蕉、阿公阿嬤---旗山鎮南新社區營造員龔慈雅的故事

 (文/蘇之涵、陳思安,圖/龔慈雅)

編按/旗山鎮南新社區的慈雅是七年級生,以前當過兒童美術老師,對她來說社區營造是第一次,文建會的莫拉克災後社區組織重建的社區營造員是她進入社區工作的敲門磚。不過慈雅活潑的個性,加上她的學習力很強,過去一年的時間讓她從跟著聽、跟著做,開始可以跟社區幹部對話,對於社區,她有自己的想法,也勇於嘗試與實做,把她的美術專業背景帶進高齡化的社區,讓社區的阿公阿嬤一起動起來。以下的訪談我們盡量以原文的方式呈現,希望透過慈雅的話語,傳達年輕營造員的活力與創意。
讓阿公阿嬤動起來 - 旗山鎮南新社區營造員龔慈雅

Q 為什麼會擔任本案的社區營造員?
一開始是緣分吧。我畢業之後回到家鄉當美術老師,教兒童畫畫,有一天突然想到:「除了教學生畫畫以外我還能再做些甚麼?」過沒多久後的某一天,陪媽媽散步的路上遇到理事長(南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林素卿),理事長邀請我去幫忙社區事務,當下覺得可以學習還可以幫助更多人,就立刻答應了,加入社區擔任社造員的工作。也因為自己的阿嬤有參加社區老人關懷據點的活動,常讓社區照顧,所以想回饋社區。阿嬤常常跟我說一些社區發生的大小事,也邀我去學東西,但我覺得社區活動都是老人家,我一個年輕人去會不會奇怪阿?但是因緣際會下,我還是加入了社區營造的行列。

Q 過去一年中,擔任社區營造員期間最快樂的事情?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進入社區發展協會時,因為只有我一個年輕人,都被社區的老人家們當成寶一樣照顧,一句:「慈雅!你來啦,呷飽沒?」就讓我感到好窩心。此外,在文建會的重建案(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中,我最喜歡分區營造站(旗美社大莫拉克重建站)舉辦的營造員交流會議,彼此互相鼓勵、打氣的感覺很好,在每月的交流會上,很多社區營造員交流彼此互相教學,會核銷的就教大家核銷、會寫東西的就分享給大家,還有彼此辦活動的經驗分享,看到社區多元成長的過程很激勵我!

許多銀髮族社區最痛苦就是年經人太少,尤其在辦活動就會很棘手,真希望有個強健的助手。志工媽媽有很多,可是要上班就不能固定幫忙,老人家也不能提重物,會很傷腦筋。大家有空幫忙的時候感覺很愉快,在分工的事情上很輕鬆。相反的,人手短缺就覺得完全忙不過來,有時也會有做社區營造的孤單感。


Q 過去一年的專案執行期間,擔任社區營造員的過程中有什麼收穫呢?
做社區很有挑戰性,常常要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環境的人,我們這個社區(旗山鎮南新社區)的特色就是有很多很多的老人!這跟我之前開美術班教學生所遇到的人都不一樣,需求不同之後,要解決的事情也跟著變化。除了從中學習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態度、深度和廣度,還認識了更多的社區朋友,也產生更深的社區連結。
 Q.對於目前經營的社區有甚麼看法?未來想再做些什麼事情?
目前還是老人關懷照顧據點做的最好,社區高齡人口的比例佔一半以上,所以乾脆請老人家來當志工吧!當然社區的走向也要調整,除了原本的關懷照顧、老人繪畫班以外,今年還想帶他們去夢想社區舉辦的夢想嘉年華遊行,一大群高齡的阿公阿嬤全身穿著香蕉帽、香蕉衣還推著三公尺高的香蕉花車,受到所有人的注目!這讓阿公阿嬤們非常開心,還常常問我們什麼時候要再辦下一次遊街?原本擔心90幾歲的阿公阿嬤會走不動、體力不支等等問題,所有的一切都在歡樂的遊街氣氛中平安落幕。未來還會繼續做繪畫蕉農的故事、香蕉踩街、小塊區域綠美化等,並蒐集社區老人的蕉農彩繪做成繪本,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我們。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

 (文、圖/蘇之涵)
  在上一篇《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文章裡,我們看了南投縣水尾國小及潭南國小的案例,建築師的思考方式,以及最後呈現的空間樣貌;這一次,我們更近一步地,找到兩個九二一校園重建的案例:台中東勢中科國小、南投鹿谷廣興國小,我們特別強調社區營造協助災後校園重建的過程與經驗,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給莫拉克災後面臨學校重建問題的社區,一些不一樣的靈感。 
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結語中寫到:「社區營造是一種思想、一種做事情的方式與理念,有關社區的公共事務都應該由社區居民來共同參與和關心,需要社區居民一起來想像,提出看法,貢獻智慧和服務,協助解決問題,學習產生共識的方法,最後才能使地方建設與發展成為居民自身的認同與驕傲,並且自發地永續經營。」這樣的概念如何落實在真實的生活裡?甚至是當社區遭遇重大天災,人們被迫面對漫長且全面性的生命與家園重建,我們能否用「社區營造」做為一種方法,看待重建的可能?
  台中東勢的中科國小在2000年遠東建築獎中獲得校園重建獎項的最佳參與式設計獎。校園重建期間,社區與學校組成一個15人的中嵙社區督工隊,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擔任督工隊隊長,其他成員為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他們的背景包括建築、木工、景觀、水電等,而督工隊的主要任務是為新校舍的品質把關。當時參與設計的建築師陳永興說,在整個規劃過程裡,校方與家長都積極地參與,當中經歷了半年的協調與溝通,身為建築師的他,只是在專業上滿足大家的需求而已。而重建後的校園「不但有濃濃的客家味,更是師生們的家。」(羅融,200450
    另一個案例,南投鹿谷的廣興國小,是人本教育基金會、日本森環總合集團協助,與校方和社區一同打造的「新校園」。「新的校園要長成什麼樣子呢?」在參與式規劃的過程中,不論是社區居民、家長或老師們對於新學校各有不同的想像與期待。一開始,有人希望學校有麥當勞、有人希望學校是全木打造的、甚至有人希望學校能有富麗堂皇的視聽教室等等,但是建築師山川尚不隨附這些想像,反而問居民:「為什麼不從廣興村的特色開始想呢?」這個簡單卻根本的問題扭轉了眾人的慣性思維,轉向在地的文化思考。
  一開始的規劃階段,社區家長帶著建築師山川尚四處走訪廣興村,甚至訪問地方耆老。尋訪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以種茶、賣茶為主的廣興村除了保有閩南式的傳統茶舍,曾經繁華、車水馬龍的「光華巷」也存有舊時風味。在社區居民高的度共識下,山川尚決定以兩處的社區文化特色,為新的廣興校舍定調。於是,新的校園出現兩兩對稱的平房,為「教室」;而教室之間的騎樓則是「老街」;此外,為了搭配廣興的茶鄉傳統,平房的屋頂特別以磚紅色屋瓦鋪設。2000年,廣興國小獲得遠東建築獎校園重建獎的佳作;而紅屋頂,不僅表現了廣興的傳統特色,更象徵新一代廣興人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驕傲。(羅融,200492-93
    回到莫拉克災後異地重建的校園,如果跳脫傳統的樣式,什麼樣的校園環境才能讓使用者與空間有最貼近、自在的連結?讓空間的使用者自己來說吧!讓老師、孩子、家長、社區居民,透過設計與方法,畫出、建造出屬於社區的校園!
重建校園的規劃,不該只是建築師一人的事。
  

<!--[endif]-->
(圖/嘉義縣梅山鄉太和國小校舍與背後的土石流通道。梅山太和是莫拉克風災後受損相當嚴重的地區,風災時學校後面的山坡上,大量土石沿著陡坡一路沖進二樓的教室與校長室裡,校方與社區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清理。太和國小尋找新校地的過程並不順利,今年三月好不容易找到位於縣道169旁的一塊竹林地,地點與時程都順利的話,在台塑的認養下,異地遷建的校園將可以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真正地「重建」。)

  想像,建築師帶著團隊走進校園與社區,參與居民每日的生活,理解空間使用者的需求,將這些最真實的體驗轉譯成細膩的建築語言,然後來來回回地與空間使用者討論、修正。在過程中,原本被動的空間使用者分飾了兩種角色:被觀察者、需求表達者。剛開始的階段,空間專業者們觀察與紀錄下居民的生活習慣,放進設計的模型或圖像中,盡可能地模擬出空間的樣貌。在第二個階段,創造居民表達的機會與對公共議題的關心,然後進入反覆討論與修正的過程,與空間使用者互動,讓討論結果回到建築團隊裡,彙整修正空間設計後,再與使用者討論。
繼續想像,以上來來回回的討論該是什麼樣子?不同的社區需求與對象有不同的參與方式。大尺度的立體模型、甚至等比例空間模型的製作,讓空間使用者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的活動環境,說故事、拼湊出集體的生活圖像。特別是生活記憶豐富的老人家,從熟悉的環境講出各種看不見的線索,從故事中引導出居民的想像,然後由專業團隊及時的討論、修改,進一步體現空間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風災中受損的校園多位於鄉村地區,自然環境經常是學校最豐富的資產,學習的空間與教材不僅僅在課本與教室裡,更多的學習對象就在社區的人、文、地、產、景中。當社區與學校結合在一起,老師、學生與家長就變成是社區特色與認同感建立最好的推手。偏鄉小校的重建不會是個短期見效的工程,九二一重建校園的經驗可讓我們得到一些靈感,甚至看到改進的空間;至於實踐,或許「社區營造」就是一種最好的方法。

參考資料
蘇昭英、蔡季勳編,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羅融,2004《台灣的九二一重建校園》。台北:遠足文化。

【社區組織加油站】「銀髮族新樂園」---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介紹


【社區組織加油站】「銀髮族新樂園」---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介紹

 (文/陳思安、蘇之涵,圖/龔慈雅)

編按/南新社區與組織的介紹是延續上一篇專訪而來的,從慈雅生動的表達,我們看到社區裡有好多活動,貼近生活卻又讓社區阿公阿嬤很開心,很多細膩的安排與跟居民互動的眉角,都是南新社區發展協會用心的地方。如果想了解更多南新社區、蕉農的故事、社區防避災網絡,甚至是讓社區阿公阿嬤笑得很開心的撇步,歡迎親自到旗山鎮南新社區聊聊。

Q.目前南新社區都在做些什麼?

社區以香蕉種植為主要的產業,因此持續蒐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去年有訪問蕉農、蒐集資料和舊照片,並協助社區居民將他們精采的生活經驗彩繪在牆上,我們都稱它為「蕉農生活彩繪故事牆」,作品出來後,除了容易被外人看到、被問到,每個參與活動的老人家都能透過這面故事牆,回憶從前蕉園生活,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變成這面牆的導覽員。


Q.南新社區的「溪州社區藝術營造」是什麼?

我們曾去訪問沒有參加老人關懷據點的阿公阿嬤,他們不熟悉社區的概念,以為社區就是要去當志工,大多以沒體力為由不來。我們發現這些老人家相較於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阿公阿嬤,就比較不快樂、容易生病,其實他們更需要社區居民去拉他們一把。所以我們就把社區的活動帶出來,例如蕉農生活彩繪牆,我們把圍觀或是感興趣的阿公阿嬤一起拉來同樂,讓他們慢慢「加入社區」。未來我們會辦香蕉花燈遊街、遊行,或是累積作品,未來希望辦理蕉農故事畫展,讓更多社區的老人家認識社區,也加入社區。

 
溪州南新社區蕉農彩繪故事牆
Q.八八風災對南新社區有什麼影響?今年的雨季又快要來了,社區有什麼準備?
風災的時候,這裡淹到一百七十公分高,有個阿伯把狗放到冰箱上面,自己站在桌上,水淹到他的脖子,他站了一整天。除了家具、農作物全毀,很多阿公阿嬤都受到驚嚇,理事長與組織就會去安撫大家的情緒。後來我們在文建會的莫拉克風災計畫案做了防避災課程演練,也做了防災地圖,調查行動不便者若遇到災難的時候要逃往哪裡,同時建立左鄰右舍的聯絡網,讓災難來臨時,大家可以互相照顧。
Q.妳們都怎麼鼓勵老人家來畫畫?其他營造員如果也想帶社區的阿公阿嬤走進社區,該怎麼做?
因為有社區關懷據點,老人家每天都會來報到。先教這些阿公阿嬤畫自畫像,從自信心建立開始。「先觀察對面的那個人,頭在哪裡、臉在哪裡、要不要畫眼睛,眼睛有大有小,你的眼睛要大的還是小的?」教阿公阿嬤畫自己,很多老人家第一次畫就驚為天人,其實他們都很會畫,只是沒自信,有時還會把東西藏起來,以為自己畫醜了。老人家手的握力不好,所以畫出來會歪歪的,我跟他們說「抖抖的才有動的感覺,有人運動的時候是直的嗎?」他們會慢慢地接受,也變得更有信心。目前大多是畫人、畫香蕉、畫樹,希望藉由練習畫他們熟悉的東西,勾起他們以前生活的回憶,慢慢畫出自己的故事。未來希望可以幫他們出一本蕉農生活故事繪本,讓更多社區以外的人認識他們。

Q.聽說南新社區也有在做影像紀錄,可以稍微談一下嗎?
社區的老人據點做得很好,因為我們的輔導員帶得好,帶阿公阿嬤可不是隨便帶帶就可以,要讓他們都笑得開開心心的社區很少很少。很多社區一直想來跟我們學習,但是我們沒有自我介紹的資料,也沒有過去的紀錄,所以社區請到一位參加文建會文化資產紀錄片得獎的導演,從他拍攝的影片記錄社區大小事。內容很多,像是老人據點的活動、阿公阿嬤的生活、畫畫課、彩繪牆、香蕉花車藝術遊街的活動、蕉農故事採訪等等,希望把社區記錄與大家分享,提供想做老人社區關懷據點的社區學習參考,也慢慢累積我們社區的歷史和脈絡。

高雄旗山鎮南新社區香蕉裝遊行照

【重建消息】100年感恩跳蚤市場活動&小林村媽媽手工皂義賣&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重建消息】100年感恩跳蚤市場活動&小林村媽媽手工皂 義賣助賑災&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100年感恩跳蚤市場活動  
活動主旨:   
1. 適逢耶穌受難節,特辦此活動讓受災村民了解患難中感恩的重要性。2. 讓社會大眾捐款的物資可以用在需要的人身上。3. 讓村民忘卻受災的傷痛,藉此活絡社區互動。4. 義賣當天所得將由『屏東縣漁業產業推廣協會』成立專款專戶,作為佳冬鄉受災學校學童的獎助學金。

活動時間與地點:
1. 活動時間:100422日,上午9時至12時。2. 活動地點:塭子社區活動中心。
聯絡方式屏東縣農漁業產業推廣協會總幹事:黃詩淇TEL:08-8668073手機:0980316536聯絡地址: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塭田號81

※詳細活動內容請看此連結
 
小林村媽媽手工皂 義賣助賑災
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重創高雄甲仙小林村,經過一年半的重建與產業特色發展,部落的媽媽們發展出手工香皂,並在日本震災時發起義賣,捐出一千盒手工皂禮盒。部落的媽媽們所製作的手工香皂,除了不添加化學物質純天然以外,也希望搭配部落農產品的銷售一同為部落行銷。義賣活動請大家踴躍參加。

※詳細活動內容請看此連結  
 
 

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

台灣社區通號召寫手喔! 歡迎關心社區、重建議題的同志們,一同加入重建議題寫手行列。我們將以社區影像記錄、重建議題文章等方式發佈於社區電子報,讓更多關心此議題的人能夠看到更多消息,謝謝。


投稿方式:
1.歡迎於社區通網站發表「社區影像記錄」,精選記錄,也將發佈於社區通電子報聯合推廣宣傳。(加入社區通會員即可投稿)
2.有關重建議題討論也可於社區通的「社區知識+」或者「每雙月推出一次的 
線上投票區」激盪討論。
3.如果各單位有重建資訊需要發佈,歡迎寄信到社區營造學會或社區通客服信箱,我們會盡快協助發佈。
4.徵求重建地區的寫手!歡迎投稿介紹營造過程的點點滴滴。(每件中文稿費2000元,請勿一稿多投)

文建會連絡人:文建會二處二科 古惠茹 
社區通客服信箱:sixstar@cca.gov.tw 

社區營造學會連絡人:陳思安
連絡信箱:cesroc@seed.net.tw





2011/04/08

【重建人物誌】在逆境中逆轉---梅山太和營造員黃百純的重建故事

【重建人物誌】在逆境中逆轉---梅山太和營造員黃百純的重建故事

(文/陳美齡,圖/黃百純)
在熟悉的環境中堅強或許不困難,但當熟悉的環境因災害變調成陌生,那麼該選擇明哲保身的軟弱,還是試著走向堅強?梅山太和社區的營造員黃百純,他曾在軟弱與堅強之間徘徊,最後他與他的家鄉,一同選擇後者,使陌生轉化為新生。
 
(圖/使陌生轉化為新生,於逆境中逆轉的黃百純)
「原本我們社區互動啊或是對活動什麼的都很有熱誠,而且我們的茶其實之前已經發展的算很成熟了,可是八八那時候社區大家都很怕也很累,變得只想顧好自己的家,沒什麼心思再管其它事,後來是在執行重建案的過程中,大家才慢慢再團結起來。我也會儘量跟大家說,其實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如果幫到社區也算是幫到自己啦!」百純提到了風災發生的前、中、後三段社區心路歷程,令人感到曲折。在接任營造員之前,百純家中經營的茶場與餐廳因災毀滅,雖然創傷重大,但並無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堅強的扛起營造員重責,回想接任營造員的開始到現在,他有太多的感言想說。

 「風災那時候……我跟大家一樣真的很茫然!」之後他不斷用「茫然」二字,形容一開始遇上風災的心情。當時的他並不懂社造與重建這些關鍵字的意義,只是一直拜託社區人幫忙、一直在月例會中與輔導團隊討論、一直試著找資源……就這樣一直一直做,然後有了心得,然後他懂得社造與重建雖然需要專業協力,但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做起,以及在執行的過程中,獲取「認同」感。
  
懂得付出真心不求回報後,百純開始尋找到所謂的社區「認同」,沉澱過後的社區也漸漸熱絡團結起來,現在他揮別了起初的抗拒與猶豫,產生了使命感,於是從他的分享中,看見了一些梅山太和村的希望,像是茶產業的精緻與細膩化、小小茶藝師的推廣、太和國小與社區組織的良好互動……等,這些願景讓人難以想像社區人曾度過的心酸。
  
問百純現在除了營造員的例行公事外,還想再為社區做些什麼,他立刻說最想保存社區資料,因為許多資料在八八風災時都被洪水沖走,所以他希望可以藉由資料的保存,還原社區以往的風貌,最近他的收穫是保存到一本名為《竹林茶鄉》的書,這本書是一群社區小朋友經由田調,將太和的產業、景觀、生態、人文做成記錄。就這樣,原以為失去的東西,失而復得,接著百純還要繼續尋找下一本資料,下一段社區故事,以及下一個自己。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文、圖/蘇之涵)

政大教育系鄭同僚老師幾年前針對偏鄉小校再生所做的研究提到,不可抗力的天災人禍,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大水患乃至學童的意外事件,都可以視為小校創新發展的催化劑,這些外部的壓力,可促使學校與社區真實面對大規模內外改變的處境,進而有某些創新作為。莫拉克風災從前年發生迄今,文建會所支持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中,數個需要遷村的社區開始思考小校重建與創新的議題,透過這一系列的文章,我們希望從社區營造的角度,理解社區重建、學校與社區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系列中,我們簡單回顧九二一的校園重建經驗,然後進一步思考社區營造如何協助小校重建,最後透過幾個莫拉克災後重建社區的案例,理解校園重建目前的進度。

如果說十二年前的九二一是大破,隨之而來,由民間團體與建築專業團體發起的新校園運動就是一種大立。破除以往公共工程建案的工程品質不佳且塞紅包等弊病,教育部大刀闊斧地採用最有利標,讓一批年輕有理想的建築師,打破過去傳統的校園空間配置,由使用空間的老師、學生、社區居民們,與建築師共同討論出新校園的樣貌,一所又一所充滿生命力的校園在原本倒掉的地方又重新站了起來。在開放而多元的空間裡,學校不再是制式的教室、操場、司令台、跑道、圍牆,而是草地、苗圃、討論空間,讓孩子可以親近的空間,社區居民可以使用及參與的公共空間。



 (圖/水尾國小走廊配色活潑,木質的教室門框)
南投縣埔里鄉的水尾國小,由日本象集團規劃,今天所看到的學校:活潑的配色、綠建築的標準、沒有操場也沒有跑道、木質地板、打通的教室,這些都是建築師與當年學校老師談出來的結果。老師的需求是什麼?理想的教學環境是怎樣?…這些問題在工程施作前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而討論出來的結果便成為日後建築設計的準則。例如,學生要脫鞋的木質地板,管理、衛生、長期保養都是老師們爭辯的主題,最後仍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創造出讓孩子們喜歡來上課的空間。

(圖/水尾國小的教室,每班的學生人數約十人,木質地板,與隔壁間教室相通)
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國小,當年由浩然基金會認養,姜樂靜建築師負責規劃,在40公尺乘70公尺的地上,蓋出揉合布農族傳統的現代建築。在校地不足的侷限下,學校的跑道環繞著建築物,而建築師以部落的家屋為藍圖,讓孩子進入校園有進入傳統的感覺,二樓還保有傳統的小米倉空間,經過討論後,改為知識的小米倉-學校圖書館。最重要的是,校園裡還有讓大家可以一起圍著討論的空間,而非傳統的大禮堂、學生集合場。
 
  (圖/水尾國小多功能空間,可以打球、可以上課、可以做為集合場,未明確定義的空間,增加想像與功能性)
從社區營造的角度而言,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經常是密不可分的。透過與學校的合作,社區意識與在地文化深耕在孩子們身上,再帶進每一戶人家,帶動家長與社區居民。重大天災對弱勢的偏鄉小校來說,是打擊,但也可能是轉機,社區營造可以是一種方法,在轉機的時刻,讓教育這件事,無論是軟體或硬體,都有機會更貼近人與社區。


 
(圖/國小裡有許多像這樣的空間,由師生共同命名,可以用來上課、討論、休憩、聊天)

2011/04/07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文/陳美齡,圖/蘇之涵)

 第六期重建報中,梅山太和社區面臨了永久屋遷居與居民意識建立等問題,半年後的現在,由重建報開始,再度重新凝視梅山太和,如何在重建的腳步上,與自然及人文共舞。


 (圖/太和烏龍茶園)
新一年的太和,仍堅持茶產業的發揚與延續,許多駐村藝術家集結成聯盟,協助災民收購、包裝、設計與行銷因風災而滯銷的茶葉,因此也有了「四季太和茶席」的構想,並搭配生態導覽解說,使觀光與生活結合;除了產銷,太和社區也相對重視茶藝的傳承,在社區內相繼推動「小小茶藝師」、「品茶交流會」等等的茶藝課程與機制,帶領社區中的大小朋友共同認識與體驗自身的茶文化特色。


(圖/太和國小的小小茶藝師)
另外,「與環境共存」一直是太和茶園在災後不斷思索的議題,現在的太和社區紛紛發起植樹運動,向林務局申請1500棵樹分別種植於茶園四周,期盼在建構茶美學的同時,也能兼顧水土保持,預防大自然帶來的二度傷害。
 

(圖/災後至今還未處理的房子)
在永久屋議題上,目前基地興建已分別在日安社區和鹿滿實施,居民仍持續關心其興建品質。而現下除永久屋外,太和國小的遷校與重建問題也尚待進行,關於遷校的地點與實施方式等相關細節雖未確定,但校方與社區組織卻相當關注這項工作,雙方均為此產生許多的互動與討論,尚未動工的小校議題,意外地標示出學校與社區組織的關係良好,以及居民關懷社區的動力逐步提升。現在,茶的故鄉不僅經營茶,投入重建計畫後,也開始經營茶道以外的社區大小事,使梅山太和充滿茶味與人情味,陣陣飄香。

(圖/位於縣道169上的太和國小預定地)

【重建消息】真情巴士復駛首發八八重建區&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重建消息】真情巴士復駛首發八八重建區&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真情巴士復駛 首發八八重建區



真情巴士於新的一百年重新啟動了,除了充滿豐富人文風情的甲仙線之外還新增享受心靈活氧SPA的寶來-六龜觀光線。首班車由一群40名來自北部、花東、中部的校長與教師們組成,透過隨車解說員,體驗老甲仙埔的石埕與老樟樹歷史與文化、認識甲仙五里埔小林村民重建的阿立祖公廨和永久屋社區、品嘗旗山老街的美食名店。用輕型觀光重建社區信心,用笑容為重建社區加油!

「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

高雄場次,4月9日熱鬧登場
活動時間:100年4月9日(星期六) 下午14時至下午21時、100年4月10日(星期日)上 午10時至下午6時
活動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
活動內容:(1)原民原味 農產特賣、(2)熱情原舞 幸福好禮送、(3)88QA送 闖關有禮活動、(4)高雄青梅 創意DIY活動、(5)愛心購GO 回饋好禮任君挑 等活動


※詳細情形請見此網站






◎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位於高雄市擁有豐富物產與人文特色的那瑪夏,將於四月到六月開放一系列觀光活動,介紹那瑪夏的螢火蟲、布農族的射耳祭、以及鄒族河祭等傳統祭典,並配合當季水果農特產如水蜜桃、愛玉、高山咖啡等原鄉美食,開辦一系列的部落風情祭典。而大家最關心的交通問題,高雄市長表示山區交通已經恢復通車,為促進社區與部落的產業重建,刺激觀光與經濟,希望響應購買重建區原住民農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