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小建議】閱讀作伙時,螢幕解析度至少1024*768,才能看到完整的頁面唷~

2011/11/08

台灣南部無好茶?專訪新發茶師劉文華

本文摘要:「炒茶不是看經歷,是要看實力。有實力、懂得怎麼講解、以茶會友,才能重新讓六龜茶業起飛。」身為民國78年台灣省總決賽冠軍的劉文華茶師,要以半世紀所學專業,帶領新發茶業在莫拉克災後重新出發。 ( 圖/ 何欣潔。茶師表示,以台灣人愛茶的傳統,一定可以讓六龜走出一片天。 )

文/何欣潔 on 六月 14, 2011

為了在莫拉克災後對「在地產業重建」工作進行嘗試與實驗,六龜新發在今年5月時舉辦了手工製茶體驗營,期望以新發本地產茶、炒茶的技術重新出發,找回新發、新開與不老溫泉區的社區特色與活力。

兩天一夜的營隊中,曾經帶動新發茶業的關鍵人物,「華興製茶廠」劉文華茶師扮演了東道主的角色,在炎熱的亞熱帶地區為大家示範了一場溫煦而細膩的茶道饗宴。劉文華本人的生命經歷不但見證了台灣南部茶業的發展軌跡,也展現了老一輩專業茶農的風範。


「華興製茶廠」劉文華茶師


公費人才,回鄉服務
劉文華茶師原為南投鹿谷人,隨家人遷居至六龜,家中原有經營茶業的淵源。但由一介農家子弟到「茶師」的轉捩點,發生在其進入高雄農改場受訓之時,其因表現優異而被保送至嘉義農專(今嘉義大學)土壤系就讀。

台灣自1950年代始,由中美雙方專家合作、美援支持的農復會(今農委會)便以美國的「四健教育」為藍本,推廣農村子弟回鄉服務,具體的措施便是以 公費保送農家子弟進入農專學習,取得國家認可的學歷,也方便國家訓練、尋找青年農業人才。劉文華茶師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之下,得以公費身份進入嘉義農專 土壤系就讀。

這樣的一段個人生命歷史,乍看之下似乎與新發製茶業無關,事實上卻不然。長久以來,台灣人對茶葉的印象多停留在北部文山、坪林或中部鹿谷、阿里山等 地,南部的茶葉則較少聽聞,甚至於陳煥堂、林世煜所著的「台灣茶」一書中,直接表明高雄地區的茶葉「受限於亞熱帶氣候」而導致風味不盡如人意。

茶香發揮秘訣:土壤特性
對此一說,劉文華茶師表示並不同意,他認為亞熱帶茶葉仍有可觀之處,例如名滿華人世界的雲南普洱茶便生長於熱帶。新發地處山區,排水良好,是六龜著名的水果產區,也適合栽種茶樹,其茶葉風味差強人意的原因,劉文華茶師發揮其專業所學,認為「跟土壤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六龜下面的岩盤是頁岩,礦物質含量較高,屬於中性土壤。中性土壤的特色就是氮素較少,導致茶葉中的葉綠素比較少,製出茶香較微弱,反而兒茶素 含量較高,製造過程要偏向重發酵,目的最主要使咖啡鹼轉換成果香(蜜香)。」劉文華茶師指出,六龜地區自民國70年左右引進鹿谷茶樹種植,彼時茶樹較年 輕,還在吸取表土養份,因此「頁岩特性」尚未完全展露,直至80年間,茶樹已成老欉,開始深入抓取岩盤,導致兒茶素含量逐漸提高。

「大部份茶農不知道這個原理,不知道我們應該使用完全發酵,走金萱茶路線,才能充分發揮六龜茶的特色,持續迎合市場口味使用半發酵製作綠茶。導致兒 茶素含量非常高,茶葉苦澀,銷路不佳,以至有些茶農轉行改種蓮霧,導製茶區沒落。」根據六龜農會前總幹事柯新武指出,民國80年間恰是六龜蓮霧的「黃金時 期」,銷路與利潤均豐,受挫的茶農紛紛砍去茶樹改種蓮霧,也是小農在市場壓力之下進行變通的合理策略。

「那時候,原本街上有17間的製茶所,關到剩下6、7間。」劉文華茶師淡淡地說著,「其實非常可惜,只要改善發酵方式就可以了,我對六龜茶還是很有 信心。」劉文華表示,台灣人愛茶、懂茶,且相當有人情味,新發茶葉的前景仍然看好。「像八八水災的時候,我茶葉不但沒有滯銷,更賣出十五萬的好成績,這就 是台灣人的愛心。」在風災時,劉文華仍然以四輪驅動與步行的方式將茶葉送到鄰近美濃的六龜新威地區,送給老客戶手上,才能在風災中賣出十五萬的奇蹟。

「製茶功力不在經歷,在實力!」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說給你聽。悠遊山城的阿坤(王坤煌)他們找我去指導他們炒茶,說是看上我『三十年的經歷』,我說炒茶不是看經歷,是要看實力。 有實力、懂得怎麼講解、以茶會友,才能重新讓六龜茶業起飛。」身為民國78年台灣省總決賽冠軍的劉文華茶師,信心滿滿地指導學員、分享茶道,要以半世紀以 來的所學專業帶領新發茶業在莫拉克災後重新出發。

劉文華與學員專心講解茶道。
原文請見 http://www.88news.org/?p=121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